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950字。

  《赤壁赋》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的情感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领悟作者高超的人生哲学,培养自己豁达开朗、乐观进取的人生品格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学习重点和难点】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预习导航】
  1、关于“赋”
  赋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从先秦诗歌派生出来,到汉代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律,兼有散文与诗歌的性质。其常采用主客问答的手法来展开描写。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之后出现的一种文体。它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较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本篇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作于1082年。“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次著名的莫须有之狱。苏轼以才华横溢而得到宋神宗的赏识,成为当时政坛上的明星和文坛上的领袖。但是,他在政治上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还写了一些诗文以揭露和讽刺,引起了王安石一派许多官员的强烈不满,于是,他们从苏轼的诗文中找到罪证,用牵强附会的手法指控苏轼怀有谋反之心。苏轼被捕下狱,受尽严刑拷打,差点被判处死刑。最后,因为皇帝的怜悯,苏轼免了死罪,贬到黄州。苏轼住在黄州东坡,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基础知识检测,翻译下面句子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四、文本探究
  1、阅读读全文,感受苏轼和客人在黄州的心情的变化?试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思想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
  2、苏轼和客人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复杂的情感变化?结合原文进行简要的分析。
  3、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五、课堂延伸,拓展思维
  学习了《赤壁赋》一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东坡?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资料链接一】苏轼诗词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1083贬居黄州)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