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60字。
《登泰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教学设想:一、安排两课时教学。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导入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有哪位同学去过泰山,给我们当一回导游,描述一下你在泰山的所见所感.
介绍泰山(详见幻灯片)……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复习五岳),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列中华十大名山之首,位于山东泰安,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一个自然文化双遗产。今天我们就跟随姚鼐的脚步再次去膜拜泰山.
二.分析
桐城派和方苞: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