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680字。

  2020学年第二学期5月阶段评估
  高二语文
  一、积累与应用(16分)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_______________,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3)山川萧条极边土,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汀上白沙看不见。(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5)民之从事,________________。
  (6)孔子在《论语??里仁》里,表明对“贤” “不贤”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内采取的政治策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题(每题2分,共4分)
  (1)《墨子》有言:“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和这句话意思最相近的名句
  是(    )
  A.滴水之恩,涌泉相报B.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C.与朋友交,言而有信D.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2)下面四个选项中,不违反逻辑规律的一项是(    )
  A.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B.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C.只有获得一等奖,才能参加决赛,小明参加决赛了,所以他已经获得了一等奖。
  D.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小王是大学生,所以小王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二、阅读(64分)
  (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3-6题。(14分)
  ①历史学家詹姆逊在《政治无意识》一书里写道:“历史并不是一个文本,因为从本质
  上说它是非叙事的、非再现性的。然而,还必须附加一个条件,历史只有以文本的形式才能
  接近我们,换言之,我们只有通过预先的(再)文本化才能接近历史。”历史有没有“本
  质化存在”?答案是“有”,否则便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不可知论。那么,谁掌握历
  史的“本质化存在”?基督教徒认为是“上帝之眼”,中国老百姓则认为是“老天爷”。
  “上帝之眼”也好,“老天爷”也好,这两种说法都提供了一个共同的信息,即在已经逝去
  的时空里,存在着一个可能遥远而难以企及但确实存在的客观历史。历史一旦走过“彼在”
  的客观时空,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就只能通过各种转述和记忆进行信息比对,而历史的完全信
  息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同的转述和记忆中不断地“沙漏”,同时也不断地“捡漏”。因此,对
  于历史的认知,如果不是别有用心的话,后世之人的所有努力都是在尽可能地靠拢“彼在”
  接近历史的真相。我的一个研究希腊艺术的朋友说,希腊语中“历史”一词的词
  “historia”原义,就是“调查”“寻找”“研究”,它说明人类在早期对于历史真相及本
  原的认识就是清醒的。
  ②历史存在于文本叙述之中,这是新历史主义的一种观点。从逻辑上讲,不仅后世之人
  借由前世遗留的各种叙述文本进入已逝的历史,即便是当其世者,接触和把握的信息也是局
  部的和零碎的,也需要借由他人的叙述来了解现世的信息。那么,谁在叙述历史?谁在建构
  历史的不同文本?
  ③目前认为主要有两类叙述者:一类是建立在历史自觉建构意识之上的撰史修志者,他们通过拥有的信息资源,撰写各种年鉴、年志、备忘录,我们通常所谓的“正史”便是指此
  一类:一类是以历史以及当下现实的事件、人物为原型素材进行文艺创作的文艺家。对于后
  者来说,叙述是一种主观创造性行为,叙述风格因为叙述主体的不同而差异性很大,不同的
  叙述风格形成不同的历史文本。叙述主体对于信息的取舍剪裁尺度,完全取决于他的历史观。
  ④暂且不说民间修史和官方修史在视角、立场和趣味上的差异,即便同为官方修史者,
  即便是以客观史实为依据的“正史”,在信息取舍时同样存在很大的腾挪空间。
  ⑤司马迁和司马光出身不同、抱负不同、遭遇不同,修出来的史书,即便就同一个史实
  判断也有差别。同样是记述汉高祖刘邦在废不废太子刘盈一事上的态度变化,根据《史
  记??留侯世家》,刘邦见到“商山四皓”拥戴太子刘盈,深受触动,让人找来宠妃戚夫人,
  对其解释无法废太子的原因:“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呈,难动矣!”《史记》的
  这段话意在表明,“商山四皓”出场,促使刘邦知难而退,历史因此获得转机。描写或者传
  播特殊人物的特殊人格和特殊力量,《史记》的这种传奇性叙述,被司马迁之后的司马光否
  定了。官居宰相的司马光官场历练丰富,对于政治事件的判断更倾向于时势的计较和权衡,
  因此,《资治通鉴》对刘邦态度的改变提出了三个事实力量:首先是诸位权臣包括太子师傅
  孙叔通等人竭力反对易太子;其次太子生母吕氏家族势力强大;此外,众人也即民心都不看
  好刘邦打算改立的成夫人的儿子为新太子。今天,一些历史学研究者认为司马光虽然距离事
  件原发时间较司马迁晚,但是他的这种解释应该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⑥司马迁和司马光基本上代表了两种历史文本的叙述风格:前者偏重于表达叙述主体对
  于历史发展逻辑的认知,不一定俱按史实,用时髦的话说,是着重历史的软文本的叙述:后
  者偏重于史实分析和阐述,偏重于对历史客观存在的陈述,着重历史的硬文本的叙述。不同
  的叙还形成不同的历史文本,也形成不同的历史信息和历史认知。两种风格各有千秋,从审
  美的角度或有优劣之别,从认知的角度则各有所长。真正聪明的历史研究者往往会将两者互
  鉴互文,从重合和落差处发现事实的真相和人心取向的雪泥鸿爪。
  3、对第①段中所阐述的“历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历史是文本的另一种形式。B.历史有本质化存在的特性。
  C.历史是确实存在的客观的。D.历史原义与还原真相有关。
  4、对第②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明确提出历史、文本、叙述三者的关系,建构了全文论述的基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