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7700字。 高一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学案,实用有效。
《南州六月荔枝丹》学习提纲
作者简介:
贾祖璋,浙江海宁人,生于1901年,著名生物科普作家。自1921年起,60多年中他创作了许多科普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他创作、编著、翻译了20多种科学知识读物。他最擅长写生物小品,是我国老一辈科普作家中劳绩卓著的一位。科学专著有《鸟类研究》、《普通鸟类》等。收入中学课本的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南州六月荔枝丹》(均选自《生物学萃》)。
学习及训练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
2.理清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说明事物。
3.体会科学小品所具有的文学性。
思考训练题:
整体阅读训练:
一、文章是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题目为什么不用《荔枝》而借用一句诗——《南州六月荔枝丹》?
答案:“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泽,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富有文学气息。与全篇风格统一起来。
追问: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出文学气息?
  1、文章开头用幼年的一个质疑的故事引出说明对象——荔枝,设置疑问,构成悬念,引人入胜,且白居易是唐代著名大诗人之一,他想象丰富,比喻新颖,用他的诗的语言来写荔枝,充满着馥郁芬芳。本文多次提到《荔枝图序》有肯定它之处也有指出它的不足或不确处,文字生动活泼。
  2、在介绍荔枝的有关知识时,作者时而引用几句古诗文,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强了文艺性、形象性,为这篇复杂的说明文增添了光辉,让人感受到荔枝这一古老的中国特产所积淀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成分。如果抽掉了本文中十多处的古诗文,就会变得枯燥乏味。例如在介绍荔枝颜色时,成片树林,“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引用诗句来形容,灿烂绚丽,令人悦目爽心。
  3、在介绍荔枝不宜贮藏一节中,引用杜牧的诗句说明了鲜荔枝不宜久放,统治者为了吃到新鲜荔枝不顾人民的死活。
二、阅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找出全文行文的说明顺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