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650字。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复活(节选)》名师导学案设计
  导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情节,分析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等人的形象。
  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理解题目“复活”的意蕴,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分析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鉴赏人物语言和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复活(节选)》一文,通过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探讨了人的精神的“复活”之路,寄寓了作者的人性理想。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二)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5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