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题,无作文,约5030字,
语文期中考试(必修一)试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7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C )
A、摭(zhí)拾 不啻(dì) 骸(hái)骨 不屈不挠(náo)
B、抹煞(shā) 藐(miǎo)视 犄(qí)角 开天辟(pì)地
C、干瘪(biě) 思忖(cǔn) 水泵(bèng) 妄自菲(fěi)薄
D、甄(zhēn)别 吮(shǔn)吸 沉湎(miǎn) 瞠(táng)目结舌
2、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C )
A.象弭( mǐ )贫瘠( jì )后裔( yì )风光旖旎( qǐ )( nǐ )
B.商榷( què )妩媚( wū )不露声色( lù ) 遍地尸骸( hái )
C.船棹( zhào )搭讪( shàn ) 戍守( shù )斗牛之间( dǒu )
D.田塍( chéng )干瘪( biě )墓冢( zhǒng ) 百舸争流( hě )
3、下列各项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
A、寥廓 急燥 斑斓 历历在目
B、遨游 琐碎 啮噬 至高无尚
C、感慨 摇曳 决择 血脉相承
D、祈祷 淘汰 妥帖 幸灾乐祸
4、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
A.委曲 声名狼藉 无疑 暴露无疑
B.审慎 停滞不前 传颂 传诵诗文
C.行迹 形迹可疑 法治 桑榆非晚
D.抚养 矫揉造作 涣然 焕然一新
5、下列加横线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以竟全功:完成 入不敷出:付出
B、意犹未足:还 苟延残喘:如果,假如
C、完美无瑕: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 百无聊赖:依赖,凭借
D、其乐融融:形容和睦快乐的样子 怨天尤人:担忧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 C )
(1)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 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2)前方在召唤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 。
(3)散文,既没有小说那样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诗歌那样动人的韵调节律;它所写的,常常的作者平日生活中的 见闻,点滴感思。
A.进而 光景 琐碎 B.进而 光阴 烦琐
C.从而 光阴 琐碎 D.从而 光景 烦琐
7、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B )
①对曾经去过的地方,他有着深深的 之情。
②他的论点还有值得 的地方。
③在战略上 要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④她是她妈妈最 的女儿。
A、眷恋 商量 轻视 宠爱
B、眷恋 商榷 藐视 宠爱
C、眷念 商量 藐视 溺爱
D、眷念 商榷 轻视 溺爱
8、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C )
A.台独分子不断散布台独言论,干着分裂祖国的勾当,这些危言危行总有一天会成为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绞索。
B.陪我来的朋友支指着一湖碧水,无动于衷地告诉我:“这就是诺日朗。”
C.狼的嗥叫使那些在夜里听到声音,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
D.这人性格孤僻,以邻为壑,很少跟别人打交道。
9、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些第三代移民,在物质方面已经西化,但在精神方面,祖国母亲赋予他们的文化底蕴根深蒂固,难以更改。
B、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应该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
C、神女中的女神卡吕普索告诉奥德修斯,现在就可以放他走,让他安然无恙地回到自己的家园。
D、科学上的发明创造都要人们付出艰辛的劳动,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10、下列各组加线的俗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样的事如果先定调子,就难以集思广益了。
B、福利彩票投注点人头攒动,到晚上十点购买彩票的队伍仍然尾大不掉。
C、她从来不占别人的便宜,别人也休想占她的光,和谁家共事都是这样: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
D、怀诚在第十六届世界设计师大会之“中国论坛”上说:中国的发展只会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带来好处。况且,中国有句俗语,“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呢!。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D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相与枕籍乎舟中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C、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D、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12、指出下列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B )
A、 何为其然也
B、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C、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 凌万顷之茫然
13、下列几组词语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
A、君子所依 杨柳依依
B、忧心孔疚 猃狁孔棘
C、靡室靡家 靡使归聘
D、驾彼四牡 彼路斯何
14.下列各句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
A.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
B.我们才发觉我们错了:这是一只狼。
C.我们看见一只雌鹿——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正在涉过这条河流。
D.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