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篇短文,约28160字。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前焉何哉?今夫弈之为,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选出下列注音、释义全符合文意要求的一项( )
A、 无或(奇怪)暴(pù晒暖)弈(围棋)缴(jiǎo 系在箭上的绳)
B、 鸿鹄( 天鹅)通国(全国)今夫( 现在这个人)
C、 弈秋(名叫秋的围棋手)援弓(取、拿)为是(谓此)
2、指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或通_____, 。 暴通_____ , 。 与通______, 。
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a.十日寒之( )
b.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
c.小数也( )
d.使弈秋诲二人弈( )( )
4、根据划横线句子的内容写出流传至今的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
5、选文表达了作者对“学弈”这故事的什么看法?
二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
(2)使侄录之( )
(3)侄罔然而止( )
(4)执所书问曰( )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代词(4分)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我)
(1)皆讥笑之 ( )
(2)诟其侄曰 ( )
(3)汝胡不早问 ( )
(4)致余忘之 (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何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4分)
答
三
王冕(miǎn)者,诸暨(县名)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偷偷地)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zhé就)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xī践踏)田,父怒,挞(tà)之。已而(过后)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何,怎么)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通“册”,指书卷)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泥塑的偶象),狞恶可怖;冕小儿,恬(安然)若不见。
安阳韩性(绍兴人,大学士)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同“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听已,辄默记(完毕)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