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33950字。

  河南省开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汴河是一条古老的运河,自东汉王景治河理汴后,汴河水道基本固定。自荥阳引黄河水,经浚仪、宋州至彭城入泗水,再由泗水汇入淮水。淮水则是中国古代的“四渎”之一,《禹贡》谓大禹治水时,“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也就是说,汴水与淮水本来并不直接相通。自隋炀帝开通通济渠后,从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自板渚引河通于淮,汴水偏离旧道,在泗州汇入淮水。“汴水通淮利最多”,唐代文人的运河行旅诗歌在表现汴河与淮水时,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
  自古提及黄河,除了感叹奔腾万里的气势外,多瞩目其水色之浑黄。汴河引黄河水为源,因此也成为一条浊河。高适从宋州东游推楚,其《东征赋》云:“出东苑而遂行,沿浊河而兹始。”这里所谓的“浊河”,即汴河。白居易《茅城驿》云:“汴河无景思,秋日又凄凄。地薄桑麻瘦,村贫屋舍低。早苗多间草,浊水半和泥。最是萧条处,茅城驿向西。”茅城驿是宋州汴河上的水驿。汴河两岸本多平原,如白居易所言,真可谓“无景思”也。加上秋日凄清,“浊水半和泥”的汴河也自然成为这种凄凉萧条的一部分。汴水浑浊既是常态,汴水澄清也便成为一种瑞象。姚合《寄汴州令狐相公》云:“汴水从今不复浑,秋风鼙鼓动城根。梁园台馆关东少,相府旌旗天下尊。诗好四方谁敢和,政成三郡自无冤。”以汴水澄清比喻令狐楚治理汴州的政绩,堪称“浊汴”意象的绝妙反用。
  唐人提及淮河时多称“清淮”,“清淮”成为具有吟咏价值的诗歌意象。《文苑英华》记载杨谏《月映清淮流》赋、徐敞的《月映清淮流》诗,皆唐人的省试作品,“清淮”这一意象被引入省试诗赋,说明其文学审美价值已经逐步经典化。唐诗中大量与运河行旅相关的“清淮”意象,可以视为这种经典文学意象对文学创作所产生的扩散性影响。
  唐代运河行旅诗中的“浊汴”与“清淮”意象各有其意义承载。但淮河在中国具有分水岭的意义,从唐代的运河交通来看,汴、淮交汇处作为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最易引发诗人的感叹。如宋之问《初宿淮口》云:“孤舟汴河水,去国情无已。晚泊投楚乡,明月清淮里。汴河东泻路穷兹,洛阳西顾日增悲。夜闻楚歌思欲断,况值淮南木落时。”由淮入汴或是由汴入淮所引起诗人情感的波动,是传统的地域分野观念借助运河交通所产生的文化影响,但与诗人旅途的主观感受关系更大。李绅《却入泗口》云:“洪河一派清淮接,堤草芦花万里秋。烟树寂寥分楚泽,海云明灭满扬州。望深江汉连天远,思起乡闾满眼愁。惆怅路歧真此处,夕阳西没水东流。”诗歌由汴淮交汇处“洪河一派清淮接”这一地理现象所触发,诗人生发“惆怅路歧真此处”的感慨。在这首诗里,“浊汴”和“清淮”两个诗歌意象结合在一起,超越了两者各自独立时候的内涵指向,重新生发新的意蕴。
  除了表现汴淮交汇处的地理现象及抒写由此引发的心理感受,唐人相关的浊汴清淮意象还被进一步引申。如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三云:“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诗由汴淮交汇处渡口的不同水质现象,表达世事人生流变不常之理。孟郊《憩淮上观公法堂》云:“淮水色不污,汴流徒浑黄。且将琉璃意,净缀芙蓉章。”用浊汴清淮交汇而淮水自清的现象,喻清净之心不染尘俗的道理。诗歌中的浊汴清淮意象,超越了对现实中的运河交通地理的书写,是对基于运河交通所生发的这一文学意象的合理拓展。
  (摘编自滕汉洋《唐诗中“浊汴清淮”意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汴水与淮水本来并不相通,在隋炀帝开通通济渠后,汴水汇入淮河,水道地理上的变化也带来了唐代运河行旅诗的变化。
  B.浑浊是汴河留给唐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唐人以“浊水”指汴河,“浊汴”便定格为诗人抒发凄清悲凉之情的固定意象。
  C.“清淮”这一意象是唐人杨谏、徐敞在省试作品中率先使用的,后来逐渐成为唐代诗歌经典的文学意象而被广泛使用。
  D.宋之问《初宿淮口》一诗中表达出的深切悲思,主要是诗人由汴入淮后,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所产生的强烈情感冲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唐代文人运河行旅诗歌中常用的“浊汴”“清淮”两个意象的承载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B.文章多处引用唐人的诗句,不仅有力印证了观点,大大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C.文章分别论证了“浊汴”“清淮”的意义,阐明两个意象结合起来生发的意蕴,使得论证更加周密。
  D.文章末段论证了汴淮交汇处不同的地理现象,有助于避免人们对“浊汴”“清淮”两个意象的误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浊汴”与“清淮”被唐代诗人广泛使用,与之相关的诗歌大量出现,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丰富了唐代诗歌的内容。
  B.作为诗歌意象,“浊汴”“清淮”有不同的内涵指向,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二者结合,而二者合用后能生发新的意蕴。
  C.唐诗中的“清淮”意象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扩散性影响,这说明唐代淮河流域的文化环境是开放而有活力的。
  D.由淮入汴或是由汴入淮的情感波动,固然与传统的地域分野观念有直接关系,但更主要的还是行旅之人的旅途观感。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0月8日,中国同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签署协议,正式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这是中国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履行自身承诺推动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的一项重要举措。
  疫情发生后,中国科研机构很快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供全球共享。中国科研人员按照多条技术路线开展了疫苗研发。中国还建立了国际合作专家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