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9200字。
2021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艺术有非常独特的趣味,在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中,培养了中国人特有的格调和趣味。
上世纪初,美国历史学家房龙曾在其著作《宽容》中讲,世界上只有小孩子和中国人不知道“透视”对于中国人的造型能力,他评价说中国人画东西是“画不像”的还没有进入到艺术的地步,但在一千多年前,苏东坡就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是说论画只知道从形似的角度来看画,那就还没有达到艺术的程度,跟小孩子差不多。这和房龙所说截然相反。
中国画叫“丹青”,丹青就是以色彩来呈现的意思,王维之后水墨画出现,在千余年的发展中,竟然成为中国画的主要表现形式,水墨画是一个黑白世界,黑白世界在我们的色相系统中是一个无色的世界,然而中国艺术家认为“无色而具五色之绚烂”没有色彩,却可呈现色彩也无法呈现的生命真实,苏东坡说:“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这句话中包含的意义也非常深邃,在黑白世界中,在枯木寒林中,在这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世界中,可以追踪隐藏在表象世界背后的真实,它成为中国艺术的命脉之所在,也是造成中国人趣味的一个根本性的因素。
19世纪末期,西方一些研究者对中国园林评价甚低,认为中国人喜欢病怏怏的东西——盆景,一段枯根放在盆子里,中间有几块石头,几片绿叶点缀在枯朽的枝上——这是种病态的存在,其实完全不是如此,美的形式不能以表面的绚烂或枯槁来评价。它所追求的是跟人的存在、人的精神性依托相关联的。就像老子讲的,“为腹不为目”,他要排除“目”——仅仅通过外在感官获得知识的途径。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东西是不够的,老子所讲的“腹”不是吃饱了就算的,而是整体的生命,你要用整体的生命去体会世界,而不是用眼晴看世界。中国人讲写意,讲形神结合,就是以此为思想根源,因为中国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心而造”的。
中唐到北宋时期,中国的艺术越来越往人的心灵和感觉上发展,走向了一种重视人心灵依托和生命感觉的新境界,我把它叫做“宋元境界”,我们讲中国传统艺术的趣味在一定程度上讲的是宋元以来的近千年的趣味。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传统艺术的心境和智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特有的格调和趣味是在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中培养起来的,所以中国艺术的趣味非常独特。
B. 黑白世界在色相系统中是无色的世界,然而中国艺术家认为没有色彩却具有五色一样绚烂的效果。
C. 美国历史学家房龙认为中国人画东西还没进入艺术的地步,而苏东坡的认识却和房龙所说截然相反。
D. 在枯木寒林中,在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世界中有隐藏的真实,这个真实造成了中国人的趣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就明确提出了观点,接着以美国历史学家房龙的观点作为靶子,又用苏东坡的话加以反驳。
B. 文章以中国画为例,论述了在黑白世界中可以追踪隐藏在表象世界背后的真实,这是中国艺术的命脉。
C. 文章又以中国园林艺术为例,阐释了中国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心而造”的,讲写意,讲形神结合。
D. 文章论述观点时,很注重引用中国古代名人的言论作为佐证,这些论据都论证了中国艺术的独特趣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丹青是以色彩来呈现的,而水墨画是一个黑白世界,王维之后水墨画竟然发展成为中国画的主要表现形式。
B. 美的形式不能以表面的绚烂或枯槁来评价,在盆子里放一段枯根、几块石头,这就是美的呈现。
C. 西方一些研究者对中国园林评价甚低,认为中国人喜欢病快快的东西,这是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偏见。
D. 中国的艺术有非常独特的趣味,自中唐到北宋以来走向了一种重视人心灵依托和生命感觉的新境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自1901年首次提出“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活动需求即贫困”后,国际社会对减贫理论与减贫实践进行了不懈探索国外贫困的治理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强调“个人努力进取”的脱贫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个人在市场中通过努力改善自己的生计,并主要通过个人收入在市场机制中保障自身福利。第二种贫困治理模式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