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170字。

  部编语文 七上第一单元测试题(七)(含答案和解析)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6页,27小题(不包括作文),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窠巢(guō)    莅临(wèi)   抖擞(sǒu)    稀稀疏疏(shū)
  B.酝酿(niàng)   雪骤(zhòu)   干涩(sè)    披蓑戴笠(suō)
  C.祷告(dáo)    发髻(jì)   嘹亮(liáo)   咄咄逼人(zhuō)
  D.菜畦(wā)     水藻(zǎo)   竦峙(sǒng)   清脆宛转(w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郎润    莅临    发髻    清脆宛转
  B.嘹亮    镶嵌    骄媚    花枝招展
  C.干涩    凄冷    宽敞    咄咄逼人
  D.狭窄    空灵    抖擞    晰晰沥沥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山东籍作家莫言先生在文学创作上精心钻研,持之以恒,于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B.他得罪了我,当我说要告诉老师时,他变得暴怒无常,开始向我求情。
  C.平顶山公园玉兰花的花期就快到了,而且能从3月初持续到4月底,参差不齐地开出数百朵花。
  D.今天又吃蛋炒饭,小胖用筷子在碗里翻来覆去,一脸不快。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昆明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夏日的花海是人们游览的好季节。
  B.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C.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育等智能化、个性化。
  D.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能力。
  5.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我寄愁心/与明月 B. 江春/入旧年
  C. 杨花落尽/子规啼 D. 断肠/人在天涯
  6.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
  A.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B.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C.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D.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规范的一项是(    )(2分)
  A.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
  B.初夏时节,街头到处都摆着水果,枇杷啊、樱桃啊、桃子啊……走到哪里都闻得到诱人的香味。
  C.一个人只有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不会在追求理想的路上迷失方向。
  D.“工人是光荣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她向同事们讲述自己出席会议的收获和体会。
  8.描写景物时由于观察的立足点不同,往往采用不同的描写角度。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从上面看下面。)
  B.“古老的济南这是张小水墨画。”(不断改变立足点描写所见景物。)
  C.“由澄清的河水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从下面仰视上面。)
  D.“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微策露出点儿粉色。”(从下面仰视上面,然后又由上而下,层层铺垫。)
  9.将下列句子组成一个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②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③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④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A. ①④③②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④③ D. ②④①③
  10.对《观沧海》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诗人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波动荡漾的样了。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日月星汉的气势,抒发诗人伟大的抱负。
  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11.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8分)
  为了重视手写汉字,传承中国汉字文化,学校将举行“书写的力量”主题活动。作为此次活动的志愿者,请你依据下列材料参与活动。
  材料一  作为世界唯一表意文字,汉字传承着中华文化。形成汉字的每一个构件,都表达着自己的意思,存在着书写的审美。俗话说,“见字如见人”,正是如此。当我们见到苍劲有力的字迹,会感受到书写者刚毅的性格;见到舒展悠扬的笔画,能感受到作者的不拘一格。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