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590字,答案扫描。
2019级2021-2022学年秋季开学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如若洪水神话是初民凭空想象的“纯粹神话”,这在个别民族中倒很正常,但世界范围的 杜撰和想象,未免太过巧合。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可能——大洪水事件确实曾经发生过?
19 世纪 20 年代,英国的地质学家开始着手检验冰河时期的地层淤积物,看它们是否是由 单一的某次大洪水所产生,由此科学开始以自己的手段介入神学。
有意思的是,对于洪水神话的研究进程却跟神话本身一样,充满了戏剧性。上世纪 60 年 代末,就在人们普遍从地质学角度否认了全球性大洪水的存在之后,两条美国海洋考察船从墨 西哥湾底部钻出几条细长的沉积泥芯,这些泥芯中记录了一亿多年来气候变化所留下的信息。
迈阿密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学者各自对此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均发现了海水含盐量在
11600 年前的一次剧变。他们认为当时北美冰帽的突然坍塌导致大量融冰涌入墨西哥湾,全世 界的海洋水位因此以海啸的速度猛增。如果这一猜测成立,则毫无疑问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全球 性洪水大爆发。
除此之外,19 世纪末曾经流行过另一种企图坐实大洪水事件真实性的理论——黑海大洪 水假说。这一假说由美国海洋学家威廉•雷恩提出,他认为伴随着一万多年前最后一个冰期的 结束,黑海里的海水大量蒸发,陆地开始形成,与博斯普鲁斯海峡另一侧的地中海形成 100 米的水位差。横隔在两片海域中间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在不久后发生决堤。根据雷恩博士的计算, 决堤之后每天有 500 亿吨的海水从地中海涌向几近干涸的黑海,相当于尼亚加拉瀑布 200 倍的 流量,黑海的水位则以每天 20 厘米的速度迅速增长,海岸线的扩散速度达到了每天数千米。
通过放射性碳同位素年代测定,雷恩认为大决堤发生的时间是距今 7000 多年前,对于居 住在黑海沿岸的人类来说,这无疑是灭顶之灾。
紧接着又有了新的发现,早年间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的美国学者罗伯特•巴拉德 2015 年又在黑海底部发现了大量史前人类生活的痕迹,而半咸水生物的存在痕迹最高只能追踪到
6500 年前,如此迅速的水域咸度变化更是佐证了大洪水的存在。 在黑海大洪水假说被提出的同一年,当时还在上海师范大学任教的我国著名学者朱大可提
供了另一种极具参考价值的观点。 他将洪水神话流传最广、最完整的亚洲腹地视作“洪水话语中心区”,而这一区域的中心
便是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代表的尖锐地域。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第三阶段(亿万年来)与人 类文明史大致平行,而古人类进化链的缺环进一步证实了人类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的闪现断代, 因此朱大可认为:板块运动所产生的热量造成了气候的短期异常,冰川的消融使得洪水的爆发 不可阻挡。
(摘自《搜狐网》,有删改)
材料二
利维坦按:“作为先民解释未知世界的重要手段,神话几乎在每一片人类所涉足的土地上 出现。各时各地的人都会在神话中融入当地环境、风俗抑或是信仰,不断引入的素材将替代神 话的原始面貌,故事的梗概容易遭到破坏而变得模糊难辨,早期的特征也会被减弱乃至消除。”
尽管如此,我们仍能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中找寻到一些相似之处,比如意味着毁灭性灾难的 世界性神话母题——大洪水。
古时世界上的各民族鲜有文化交流,更何况先人所面临的不可能只有洪水这一灾祸,旱灾、 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变化多端,为何只有洪水不约而同地出现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之中?
层出不穷的理论解说中接受度较高的有两种。
第一,各民族人们心理状况的趋同性决定了神话的相似。这一理论通常被称之为“题材自
生说”。该理论的代表学者德国学者阿道夫•巴斯蒂安认为神话是一种“人的观念,每个民族 自身都会发展出一定的思想”,人类心理的统一性——“自发(或初级)思想”决定了包括神 话在内的人类文化的相似性。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也认为,各种族或民族“在观念、幻想、 习俗和欲望上惊人的相似度”或许可以解释神话的相似之处。
第二,各民族神话的相似性也可能是文化扩散的结果——正如人类文化也是由一个或几个 地区发源并向其他地区传播一样,而这一理论也被称为“题材游动说”。德国学者西奥多•本•法 伊曾断言:印度文学是世界各民族神话和民间故事的唯一渊源,世界各地的神话和民间故事都 是从印度传播扩散到各地的。英国学者G•E•史密斯则只承认一个文化传播的中心——埃及。 他相信一切神话的源头都来自于埃及,然后才由巴比伦继承并传播开来。
单就这两套理论来说,前者并未对观念一致的深层原因作出充分解释,而只是以宽泛的方 法论倒果为因,因此难免显得空泛,缺乏说服力;后者则从根本上抹杀了人类的创造力,把神 话和神话的创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做了割裂,同时对于时间顺序的忽视使其显得片面和生硬。两 者虽然可能都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但显然都不是最终正解。
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曾有言之:“古代的传说,如果用现代严密的科学方 法去检验,大都像梦一样平凡地消失了。但奇怪的是,这种像梦一样的传说,往往是一个半睡 半醒的梦,预示着真实。”
(摘自《网易号》,有删改)
1.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几种假说中,作者更倾向于中国朱大可提出的洪水理论,最不认可美国海洋学家威廉•雷 恩的说法。
B.黑海大洪水假说增添了大洪水的真实性,而罗伯特•巴拉德早年间的发现,更佐证了大洪水 的存在。
C.在墨西哥湾底部钻出的几条记录一亿多年来气候变化留下的信息的沉积泥芯,使洪水神话研 究出现转折。
D.在英国地质学家的洪水神话研究失败之后,科学家们探究的步伐并未停止,而且方法更多样、 科学。
2.下面依据原文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如果真有一场席卷全球的洪水大灾变,那么地层深处则极有可能保留有洪水的某些迹象。 B.如果不存在世界性大洪水,那么世界各地出现的洪水神话传说应该是区域性洪水的反映。 C.世界范围的杜撰和想象洪水神话,应不是巧合,而是一种相同或相似的记忆或经历使然。 D.材料二作者否定两套理论,认为大洪水等相似经历才是世界各民族神话趋同的深层原因。
3.下列材料不能支撑材料二中看法或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在一次次的洪水磨难与牺牲中,“……人在对洪水景象的沉思中看到了众神的模糊容颜”。 B.朱大可认为,地球板块运动产生的热量使尖锐地域(高山地域)冰川消融,流水四泄,形 成大洪水。
C.据统计,全世界已知的洪水神话传说有 500 多则,关于洪水的成因也显现明显的趋同性,
如天神的惩罚。
D.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古老神话九隆神话有诸多民间版本,其中白族的九隆神话与原型相差较 远,百濮民族传说中九隆神话的原貌已不复存在。
4.请简述两则材料内容上的异同。(4 分)
5.对于远古神话应该如何定义解释,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6
分)
利维坦按中认为:远古神话 。 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认为:远古神话 。
那么,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你认为远古洪水神话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葛 覃
孙犁①
他名叫葛覃。我记得这两个字出自《诗经》,题作“葛覃”的这几段诗,是古代民歌,也 很好读。
我们认识的时候,还都是青年,他比我还要小些,不过十七八岁。人虽然矮小一些,却长 得结实精神,一双大眼,异常深沉。他的家乡是哪里,我没有详细问过,只知道他是南方人, 是江浙一带的中学生。为了参加抗日,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