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970字。
血与火的记录
达标指要
1、 总体把握《血肉筑成的滇缅路》,理清文章思路。
2、 剖析《东史郎日记》中东史郎扭曲的心态,深入探究其原因。
3、 认识新闻类作品的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方式,体会报告文学写作中点和面相结合的处理方式。
4、品味人们把握和认识历史的不同的方式和感情态度
认知要点
1.重点词语
(1)正音
雏燕( chú ) 龇牙( zī ) 嗔怒( chēn ) 蜿蜒( wānyán )
畹町( wǎndīng ) 巉峭( chán ) 森凛(lǐn )毛骨悚然(sǒng )
清癯( qú ) 昏厥( júe) 痉挛( jìngluán) 奄奄一息(yǎn)) 炽热(chì) 硕大(shùo) 撮(cūo) 壁立千仞 (rèn) 惬意(qiè)老媪( ǎo )
(2)释义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硕大:非常大,巨大。
痉挛:肌肉紧张,不自然的收缩。
2.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萧乾,蒙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1910年1月27日生,著名记者、作家、杰出的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兼旅行记者。1939至1942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2至1944年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4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至1955年任《译文》编委,1985年1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9年4月任馆长。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民盟中央第五、六届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等。1989年4月,为美国伊斯塔德“国际文学奖”第十届评奖会评审委员。萧乾的报告文学作品多收入《人生采访》、《土地回老家》、《萧乾散文特写选》等集子中。
萧乾于1939--1946年任《大公报》驻英记者,在欧洲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过程。作为在西欧唯一的中国随军记者,他创作了大量重大题材的报告文学,《剑桥书简》、《矛盾交响曲》、《血红的九月》、《伦敦三日记》、《银风筝下的伦敦》等篇,以多彩的笔墨,展现了战时英国伦敦五花八门的景象。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小说与整个战时文学一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批反映抗日斗争中人们精神面貌的作品涌现出来:正面歌颂抗战期间新人物、新事物的有:萧乾的《刘粹刚之死》等。 30年代中后期,报告文学创作迎来了丰收的成熟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一批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在艺术性、思想性上都非常成熟的作品的集中问世。它们是萧乾的《流民图》、《血肉筑成的滇缅路》披露了鲜为人知的国际援助的滇缅路的修造情况。
东史郎,1912年4月27日生,日本京都府竹野郡丹后町人。1937年8月,25岁的东史郎奉天皇之命应召入伍,系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二十联兵队上等兵,曾参加攻占天津、上海、南京、徐州、武汉、襄东等战役,1939年8月因病回国。1944年3月,他再次应召参加侵华战争。1945年8月,他在上海向中国军队投降后回日本。战后,先后经营电影院、机床制造业等,生有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家庭生活水平富裕。198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发生整整50周年,东史郎从日本赶过来参加这次纪念活动,这是他在战后第一次回到中国。他长跪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并对每一个见到的中国人鞠躬谢罪,表达他的忏根。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回忆,东史郎曾经七次去南京谢罪。
3.背景要点
《血肉筑起的滇缅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了我国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汉口、广州等大城市,华中、华南占全国工业95%、人口50%的地区和对外的港口都沦于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