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素养提升练含解析打包5套部编版必修上册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素养提升练1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07081125.doc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素养提升练2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07081127.doc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素养提升练3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07081129.doc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素养提升练4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07081131.doc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素养提升练5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07081132.doc
素养提升练(一)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题。
一个小农家的暮[注]
刘半农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一九二一,二,七,伦敦。
【注】 1920年,刘半农离开风雨飘摇的祖国前往欧洲学习,该诗写于留学期间。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一户普通农家为描写对象,描写了农家从傍晚时分到夜幕降临时的日常生活场景。
B.男主人带着锄头从田里回来,一会儿到栏边看牛,一会儿问新酿的酒,显示出了他的勤劳。
C.诗歌第四节写景,通过写青山、松树、半轮月亮,写出了夜的宁静美好,也表明天色已经晚了。
D.诗歌最后两句暗示了现实社会中农家并不都能享受诗中所写的这种祥和、安宁生活。
B [B项,“显示出了他的勤劳”错误,这一小节中对男主人回家后一系列动作的描写表现的是他的悠闲、惬意。]
2.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主要采用了白描手法,勾画出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三个画面。
B.本诗没有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而是着重写人物活动、生活场景,将情感蕴藏其中。
C.诗中暗含着空间的变化,诗人的视线随着人物的活动从厨房转到庭院,再转到场上。
D.结尾借助儿歌暗示社会现实,且将“星”和“月”拟人化,与诗境巧妙融合,浑然天成。
D [D项,诗歌结尾两句并未将“星”“月”拟人化。]
3.本诗注重细节描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请举两例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本题,首先寻找诗中的“细节描写”。要找的必须是很细致的描写内容,如灶内的柴烧起来发出的响声,火光在女主人的脸上闪动,男主人回来时“衔着个十年的烟斗”,孩子们数星星数错数等。然后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一般可以增加真实性或增强感染力,作答时需要结合诗歌内容以及要表达的情感来分析。
[答案] ①“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女主人正在做
……
素养提升练(三)
一、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1~2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①
陶渊明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②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
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③,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④,所保讵⑤乃浅。
【注】 ①此诗是诗人归隐之前参加春耕后的作品。怀古田舍即田舍怀古。②屡空:食用常缺。③植杖翁:荷蓧丈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④通识:通明的见识,指儒家仕而不隐的思想。⑤讵:难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当年未能践行躬耕南亩的愿望,流露出了诗人的遗憾和惋惜之情。
B.三、四两句写由于家中食用常缺,因此春天下地耕种就不能自免,这是说躬耕之必要。
C.五、六两句写早晨整理农耕的牛车和农具,启程时生出缅怀之情;“缅”字照应了标题。
D.七至十句既描绘出鸟儿欢鸣、春风和畅的情景,也写出“寒”“荒”所映衬出的忧虑之情。
D [D项,错在“忧虑之情”,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南亩之荒偏的喜爱之情。]
2.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不隐”与“隐”(“仕”与“不仕”)的矛盾心理。诗人看到这优美而人迹罕至的环境,缅怀植杖翁并理解了植杖翁的遁世选择,心里产生了归隐的念头;但在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面前,这种归隐的念头使诗人感到愧疚。可诗人又觉得所保持的喜爱自然的情怀不是浅陋的,这又流露出其对归隐的向往。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楼 上①
杜 甫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②。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注】 ①这首诗为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诗人漂泊长沙时所作。②杞楠:都是高大乔木,材质坚硬,此指栋梁之材。
……
素养提升练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