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8070字。答案扫描。
张家口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世说新语•纰漏》记载:司徒蔡谟避乱江南,见到了蟛蜞,以为是螃蟹,一边说着“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一边煮来吃,“既食,吐下委顿,方知非蟹”。谢仁祖听说此事后对他说:“卿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大戴礼记•劝学》中有“蟹二螯八足”)死!”《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训解词义专著,也是较早的博物著作。谢仁祖戏谑他不懂博物,几乎闹出人命。
中国很早就有博物的观念,这种观念讲究见多识广、通晓众物。简言之,博物学所考察的对象,与传统训诂学门下的“名物学”相类,但其目的多是“利用厚生”“资博识而利民用”。而名物之学是为“推阐文意”服务的,戴震所谓“不知鸟、兽、虫、鱼、草、木之状类名号。则比、兴之意乖”。
《诗经》既是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有着丰富的博物学知识。孔子认为读《诗经》不仅“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而且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宋代郑樵说:“夫诗之本在声,而声之本在兴。鸟兽草木乃发声之本。汉儒之言诗者,既不论声又不知兴,故鸟兽草木之学废矣。”此言实际上说出了中国古代博物学的主要特征,即具有辨物、相物的特点。狭义的中国博物学知识包括动、植物学知识.着眼于“对现存事物进行唯象描述、命名、分类的‘志/史’知识类型”,接近于西方博物学(Natural History)中的“History”要素,而与“自然”(Nature)要素有一定的差距。
《诗经》无疑给人们打开了一个丰富的动植物世界,它现存305篇,涉及的动物有109种,植物143种,这些动植物是后人研究《诗经》博物学的基础。
陆玑所作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是第一部考证《诗经》名物的博物类书。据《四库》著录,宋至明代只有四部是疏解“草木鸟兽虫鱼”之作。到了清代,受考据学的影响,《诗经》植物博物之学也渐渐兴盛起来,主要有陈启源《毛诗稽古编》、赵佑《草木疏校正》、多隆阿《毛诗多识》等书。值得一提的是,受中国研究的影响,日本在17世纪后也出现了一些《诗经》博物研究专著,其中较为有名的是冈元凤的《毛诗品物图考》一书。陆文郁的《诗草木今释》则是近代采用现代科学分类方法来研究《诗经》中植物的一部博物学著作,每一种分为汉名、科名、学名、形态、产地和用途六目,“尽其所知分述,于人生关系,尤三致意”。
《诗经》是中国古代博物学的重要源头,其丰厚的博物知识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博物之君子,其可不惑焉”(刘秀:《上(山海经)表》),认为博物学不仅是对“草木鸟兽虫鱼”等知识的挚爱和追求,更是一种志趣和情怀。在人和自然冲突加剧的今天,重视以《诗经》博物为代表的中国植物博物传统,更有利于人们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持久共生。
(摘编自吴志浩《(诗经)中的草木世界》)
材料二:
了解中国人的博物学,已经对中国博物观念影响深远的《诗经》,显得很有意义。《诗经》是中国“博物学”最为重要的启蒙。
《诗经》里的草木并不是什么奇花异草,它们在周时人们的日常生活里,虽然都有自己的地位,但不是因各自独特奥妙的实用价值走入诗里。其每一种有据可查的植物都是自然界里实实在在的生命,都是博物学得以在《诗经》里衍生的一个记录。诗写成的那一刻,唰唰雨声、飒飒雪迹记入了诗中,而与之共同蕴含诗意诗情的,就是这些草木名物。诗在一念之间生成时,心头爱恨,眉角愁怨,都被一齐装进眼前草木葱茏的原野。草木幽暗的遮蔽中,诗意无声无息蔓延开来,演绎为情感、性灵、思辨流淌的河。后世中国文艺里“叙诗以言”“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的种种技艺,不少是从这些草木化成的诗歌中流淌出来的。
比如《王风•黍离》,记录的是东周初年的一个老臣,站在西周故都已经化为禾苗田亩的废墟上,一想到心魂无所寄托的哀思,怀想削骨剜心的去国之痛,难舒那一份涌上心头的怨望,以至在苍天之下大放悲声。想到那轻触“彼黍离离”的疏离散落在风中的黍的那一双手,去体悟丧家失国之痛的每一个读者的生命,能不一时间被点燃起来!
《诗经》里的草木鸟兽鱼虫还可佐证商周时期北方的气候特征。史念海在《蓝田人时期至两周之际西安附近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一文中说,后世生活在长江和长江以南流域的竹鼠和獐,在西安附近有残余的骨骸发现。现代,在五岭以北,这两种动物早就绝迹了。《秦风•终南》说明终南山有种植柚子和梅的历史,柚子和梅现在基本生在南方,而《诗经》的时代,柚子和梅在北方似乎并不罕有。可见商周时期,西安终南一代的气候要比现代温暖湿润得多。
探源镶嵌于诗中的草木,对“博物学”一端,在人与自然环境越来越紧密关联的现代,《诗经》的介入会增加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体悟和理解;对《诗经》,当我们在“兴”的发端,能见到草木人语原有如此相互通透感应而生的灵光,这对《诗经》在现代语境下的复活,会更添一种亲切地认同和深刻地开拓。
(摘编自《闲谈》第二十七期:“博物学”与《诗经》名物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司徒蔡谟因为没有读过《尔雅》,不懂博物,因此错把蟛蜞当螃蟹食用,几乎闹出人命。
B.我国古代博物学与名物学都把草木鸟兽的名号纳入研究对象,讲究助人博识,利于民用。
C.陆文郁采用现代科学分类方法来研究《诗经》,将其中的植物编为六类写成博物学书籍。
D.《诗经》里的草木并非因独特奥妙的实用价值走入诗中,而是负载着诗人情感走入诗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有丰富的博物学知识,涉及的动植物共有二百余种,是一部博物学著作,被后人广泛研究。
B.从博物学的角度来看,《诗经》中有关“黍”的表述,说明“黍”这种农作物周朝时就已经种植了。
C.根据考古发现和《诗经》中对某地动植物的描述,我们有可能了解那里古时候的大致气候状况。
D.研究《诗经》里的植物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博物知识,还能够加深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体悟和理解。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博物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动植物分布状况 B.古书中飞禽走兽考释
C.中国神话史研究 D.古代草木疏解
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语言风格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寒冬的逆行者,春天的先行者
李元胜
这是一个格外孤独和空旷的春天。阳光仍旧明媚,公园里却没有成群的孩子奔跑、嬉戏,湖畔或山上的茶舍也没有茶客聚集。一座座城市和它们的民众,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似乎被远远隔离在春天之外。我也不例外地禁足在家。
但是春天还是来了,透明的春天巨人,人间的欢乐或者艰难,都不影响它坚定而又悄无声息的步伐。我感觉到了它震撼人心的脚步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