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4份打包)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179练)(含答案).docx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180练)(含答案).docx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181练)(含答案).docx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182练)(含答案).docx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79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病毒是导致人类疾病的一类重要病原体。早在还不知道什么是病毒的时候,人类就已经想方设法对付病毒了。
中国人明朝就开始使用人痘预防天花;1798年,英国医生詹纳发明了使用牛痘作为疫苗预防天花的方法;1885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明了狂犬病疫苗;1892年人类发现了第一种病毒——烟草花叶病毒,这种病毒比细菌小,能让植物生病;1898年发现了首个动物病毒——感染牛羊的口蹄疫病毒;1901年发现了首个人类病毒——通过蚊子传播的黄热病病毒。后来,人们对病毒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病毒研究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病毒学。和一般人想象的不同,病毒学研究除了回答基础的科学问题、预防和治疗病毒病之外,还涉及开发和利用病毒。而这三种功能都离不开最重要的病毒研究工具:反向遗传操作系统。
这里需要先了解一下遗传学。一开始,人们并不知道遗传的本质,因此最初是从表型出发来研究遗传学的相关问题的。孟德尔使用豌豆、摩尔根使用果蝇来研究遗传学,他们通过豌豆的红花、白花或者说果蝇的红眼、白眼这种表型来寻找遗传规律,并定位表型相关的基因。因此,经典的遗传学是从表型出发来研究基因型的,这就是正向遗传学。
在正向遗传学中,需要通过自然突变或诱变的方式,筛选具有特殊表型的突变体,然后再定位是哪个基因决定了这个表型,并且研究该基因的功能。
在反向遗传学中,科学家拿到一个未知的基因,可以主动对这个基因进行突变或者改变它的表达量,再去观察基因突变或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引起了什么样的表型变化,并与野生型(没有经过人为改变的正常基因型)的表型进行比较,从而推测基因的功能。因此,反向遗传学是通过改变基因型,观察表型改变的结果,来研究基因的功能。
对病毒也是一样:构建感染性克隆,对其进行基因工程改造,将改造后的感染性克隆转入细胞中,就能产生带有突变的病毒,然后用这些新的病毒去感染细胞或宿主,观察病毒的复制、宿主的症状等表型,就可以研究病毒相关基因的功能。这样一套系统,我们称之为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
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是病毒学以及相关生命科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可以用于基础研究,研究病毒中各个基因的功能,也可以用于疫苗开发,还可以将病毒作为载体,装载上不同的基因序列,用于其他生命科学研究。
(摘编自李庆超《人类只能与病毒“相杀”?》)
材料二:
我们每个人都打过疫苗,大家可以摸一摸自己胳膊上的疤痕,那是注射卡介苗留下来的。疫苗通过刺激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保护,从而预防疾病。根据疫苗的组分,可以分为灭活疫苗、弱毒活疫苗、类毒素、亚单位疫苗、重组蛋白或多肽疫苗,以及病毒载体疫苗、DNA或RNA疫苗等。
疫苗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既能刺激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又要不导致疾病。接种疫苗的过程,类似一场免疫系统的军事训练:在不损伤机体的前提下训练免疫系统。而所谓的免疫力,实际上就是机体在下次遇到病原时能迅速消灭病原体,让人(或动物)不发病的能力。
我们知道,流感会发生频繁的突变,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都不相同,换了“马甲”之后免疫系统就不认识它了。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当年所流行的病毒株,来生产新的流感疫苗。
这时就要用到反向遗传操作系统:①我们从临床中检测到流行强毒株,获得它的抗原编码序列;②然后通过基因工程的方式,将抗原部分的编码序列重组到疫苗弱毒株的感染性克隆中;③然后我们将这些质粒转染到细胞内部,就能够产生带有强毒株抗原、并且不具有致病性的、弱的新疫苗毒株,就可以用于预防当年所流行的流感。
预防病毒病最有效的方式是研发疫苗。为了防控新冠疫情,全球科研人员都在努力研发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我国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Ad5-nCoV”)已经进入II期临床试验。
根据名字就可以知道,这个疫苗所使用的病毒载体是腺病毒,腺病毒是一种没有包膜的DNA病毒,我们将腺病毒中能够导致疾病的基因以及一些无关的基因删除掉,然后重组引入新型冠状病毒的抗原蛋白表达基因,就制作完成了以腺病毒载体为基础的冠状病毒疫苗。
腺病毒载体的特点是高效率、高滴度(滴度是指病毒的浓度)、低致病性,并且不会整合进入宿主细胞染色体,是一种常用的病毒载体。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者还使用了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假病毒颗粒、痘病毒载体疫苗及纳米颗粒疫苗等策略研发疫苗。
(摘编自李庆超《人类只能与病毒“相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病毒学是一门研究病毒的独立学科,病毒研究不仅可以回答基础的科学问题,预防和治疗病毒病,还涉及开发和利用病毒,这超出常人的想象。
B.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基本流程是通过改造病毒基因,用由此产生的新病毒去感染宿主,再观察宿主的症状等表型来研究相关基因的功能。
C.接种疫苗如同军事演习,将带有强病毒株抗原、且不具有致病性的、弱的疫苗毒株注射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保护。
D.腺病毒载体疫苗优于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纳米颗粒疫苗等疫苗的原因是其具有高效率、高滴度、低致病性,且不会整合进入宿主细胞染色体的显著特点。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最初只能从豌豆花的不同颜色、果蝇眼睛的不同颜色等表型出发来研究遗传学的相关问题,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还不知道遗传的本质。
B.流感突变频繁,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都不相同,如果我们提取不了突变后的病毒株,就很难了解病毒基因序列,更别提研制疫苗了。
C.疫苗研发是预防病毒病最有效的方式,当全球的科研人员研发出真正有效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时,这场新冠疫情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控制。
D.人类与病毒的认知史长于对抗史,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相杀”多年的病毒逐渐为人所用,对人类的威胁也相对变小。
3.下列各项中,属于反向遗传学运用的一项是( )
A.牵牛花的颜色不一样,有红色、紫色、蓝色、白色等,通过基因测序,科学家发现,各色牵牛花的其他基因都一样,唯独某段基因存在差异。
B.2018年11月26日,“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双胞胎婴儿”在中国出生,她们的一个基因经过科学家的修改,能够天然抵抗艾滋病。
C.男性患红绿色盲的机率要高于女性,科学家研究发现其致病基因是隐性的,位于X染色体上,遗传方式为X连锁隐性遗传,发病与性别有关。
D.“神舟五号”将辣椒种子运往太空,受到太空辐射的种子回到地球后结出柿子椒,科学家由此找到了控制辣椒果实大小的基因,并广泛应用。
4.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以上两则材料出自同一篇论文,试分析两则材料各自的侧重点和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国子监
汪曾祺
为了写国子监,我到国子监去逛了一趟,不得要领。后来,我去找了一个“老”朋友聊了两个晚上,倒像是明白了不少事情。我这朋友世代在国子监当差,“侍候”过翁同龢等祭酒,给新科状元打过“状元及第”的旗,国子监生人,今年七十三岁,姓董。
国子监,就是从前的大学。立为国子监
……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82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重返时间的河流
格非
(1)在法国,或者说在欧洲、在整个欧洲文学变革的历史当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人物——福楼拜。翻开他的《包法利夫人》,就会看到①奇怪的一段文字。他描写这个主人公包法利,戴了一顶②奇怪的帽子。一个作家在小说里面写一个人物戴了一顶帽子,一般三言两语就可以。可是福楼拜用了差不多有十行。描述这个帽子的颜色、形状,它的帽沿,帽子内部使用鲸鱼骨支撑开,它还有带子,带子上还有小坠……写得极其复杂。小说刚开始,就用这么长的篇幅,来写一顶帽子,真有点过分。但是还有更过分的事情。在福楼拜的草稿里面,写这个帽子花了多少篇幅呢?——长达几页。这个在传统文学写作里面是犯规的,不允许的,小说还没开始你就写一个帽子写好几页,这不对。福楼拜这么做,到底有没有他的理由?
(2)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主题极其严肃乃至于非常残酷的作品。李安做了非常巧妙的处理,他把这么一个残酷的主题藏起来。一般很多观众看完电影之后,不知道讲了什么。但是没关系,我们通过3D的屏幕,看到壮观的、壮丽的海上奇幻场面,一个接一个,令人目不暇接。观众看不懂这个电影根本没有关系,只要欣赏这些画面就够了。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这部电影中大量的场景海上的画面,和整个主题是剥离的,它单独具有价值。它本身就是我们审美的对象,我们进入电影院,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看这些奇幻的画面。
(3)福楼拜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篇幅去写一顶帽子?因为福楼拜非常敏感地意识到,整个的欧洲文学,出现了一个新变化,我简单的把它描述为:场景独立。帽子这样的一个画面,本来是为了刻画人物的——为了表现人物命运的,为了表现他的性格,他的家庭、出身和阶级属性,可是现在它突然独立了。那么这样的事情,在18世纪以后,在世界文坛里面,一再发生。
(4)文学中,特别是叙事文学中,有两个基本的构成要件,一个就是时间,另一个是空间。所谓的时间是指什么呢?任何一部小说,任何一部叙事文学作品,它都必须经历一个时间的长度量。也就是说,它必须有起始、发生、发展、高潮、结尾,要经历一个时间的跨度。然后作家通过时间的变化,来展现人物的命运。通过展现人物的命运,来表达他的某种道德判断,他对读者的劝告,他提供的意义——过去的文学都是如此。什么是空间呢?空间是在时间变化当中出现的另外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场景、画面、人物的装束、衣服、帽子、环境、肖像——所有这些东西——包括戏剧性的场面,所有的这些都在空间的范围里面。我们刚才讲李安的电影里那些奇幻的画面,福楼拜的帽子,都属于空间的范畴,毫无疑问。我们知道过去的文学,是时间和空间两个部分构成的,这两个部分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
(5)我们如果把时间比喻为一条河流的话,那么这个空间就是河流上的漂浮物,或者说河两岸的风景。这两个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传统文学里面,空间永远是附属于时间的。空间不是没有意义,它有意义,但是它的意义从属于时间的意义。也就是本雅明当年告诫我们的,文学作品最后你要告诫我们,你要提供意义,你要提供道德训诫,你要提供劝诫——要对人对己有所指教。所以,我说这样一个依附关系,在过去的传统文学里面,是特别特别清楚的。
(6)武汉的朋友带我去逛东湖,说东湖比西湖要漂亮得多。我说,东湖和西湖各有各的美,不一样,但是西湖有一个东西,东湖是没法取代的。西湖里面的真正的奥妙,不在于风景,而在于它的人文的底蕴——它与历史事件、历史故事的联络,你随便走到一个地方,你都能知道,这是白居易,这是苏东坡,这是苏小小,这是秋瑾,这是放鹤亭……充满了大量的典故。你到西湖里面,你突然可以穿越时空,和多少年来流淌下来的时间——你看不见的时间——发生联系。这是西湖最美的,东湖不具备的。
(7)中国人特别喜欢描写月亮,古典诗词里面,几乎可以说是无月不成诗,每个诗人似乎都会写月亮。月亮是空间性的一个东西。但是,它不单单是一个普通的物象,它同时还是一个意象。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在看月亮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空间化的月亮当中,包含了时间的内容。大家都知道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个月亮在那儿永远不变,你在看月亮的时候,你看回去一千年,因为一千年前的人也是这么看月亮的。
(8)通过一个小小的物象,可以把中国整个的文化史,几千年,串起来,这是中国文史里面特别是诗歌里非常重要的一点。所以中国人特别喜欢典故,典故可以串联起时间当中的所有的碎片。你看到的月亮,月亮它不变,但是人是不行的,人几十年就没了。所以有一代又一代的人在看月亮,通过这个月亮把一个时空观构建起来,时间中包含空间,空间中包含时间,它们水乳交融。苏东坡说这个“千里共婵娟”,他实际上看到的就是一个月亮,可是他知道还有一个人在看,无数的人在看,这个时空是融汇的。
(9)总之,在过去,时空关系水乳交融,有时间有空间,空间的意义依附于时间的意义。因为文学作品最根本的意义,是要提供价值,提供道德的劝诫,这是文学最古老的意义。可是到了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以后,空间性的东西开始急剧上升,加速繁殖,然后这个空间性就开始慢慢慢慢取代时间性,压倒时间性。空间突然从时空关系里面单独地蹦出来。
(有删改)
1.第(1)段中两处加点词“奇怪”在文中分别是指:①处__________ ;②处__________。(2分)
2.对第(2)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海上奇幻场景目不暇接,掩盖了其严肃残酷的主题。
B.电影中大量的海上画面和整个主题剥离,它的价值就是我们审美欣赏的目的。
C.作者以李安的电影为例,贴近生活、易于理解,阐明了艺术场景独立的观点。
D.承接上文对福楼拜作品的描述,既增加文章的趣味,又引出下文的分析阐述。
3.以下哪一个选项不适合作为第(7)段画线句的例证( )(3分)
A.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C.海夜生残日,江村如旧年。
D.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
4.以下对“传统文学”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传统作家往往通过时间的变化展现人物的命运并由此表达他的某种道德判断。
B.传统文学是时间和空间两个部分构成,这两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相得益彰。
C.传统文学特别清楚的是空间的意义永远从属于时间的要提供告诫他人的意义。
D.中国传统诗歌用意象用典故串联起时间当中的所有碎片,把时空观构建起来。
5.本文节选自“人文清华”讲坛上的首讲,设若现场互动环节一清华学子提问:“为什么只有时间性的东西能提供意义而空间性的无法做到”,请结合《文学的邀约》一书,推测格非先生会如何举例进行分析。(5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