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270字。

  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课文导入 素养任务
  寻常物象,一经诗情的点燃,便会焕发出别样的光彩。郭沫若通过“白云”“洪涛”这些意象,勾勒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宇宙素描,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的强烈愿望;闻一多在“红烛”的身上,找到了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的方向,他放声歌颂这奉献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昌耀用“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营造出凝重而又壮美的氛围,雕铸了一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雪莱借助“云雀”这一意象,热情地礼赞美丽、欢乐和光明…… 1.理解比喻、象征等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2.理解诗歌凝练的语言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赏析意象及其作用。
  任务驱动一 阅览资料•认识作者
  [资讯概览]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1892年,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投身于新文化运动。1926年,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流亡日本。1948年,当选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当选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1958年至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等职。1978年,病逝于北京。
  《红烛》
  一、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杰出的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闻一多随校迁往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年,与西南联大同仁组织十一学会。1945年3月,联名发表《昆明文化界关于挽救当局危局的主张》。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会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二、典型事迹
  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
  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和战乱他刻在心里。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知道,很多不堪卒读的话语,都可以用来形容祖国的苦难,但他写下的诗句却是“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有人说:“国家就是腐败的,到处都是丑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