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代文化常识分类积累与练习
01 称谓(知识).doc
01 称谓(练习).doc
02 地理、宗法、风俗、礼仪(练习).doc
02 地理、宗法、风俗、礼仪(知识).doc
03 学校、选拔、官职、皇帝、刑法(练习).doc
03 学校、选拔、官职、皇帝、刑法(知识).doc
04 音乐文娱、文史典籍、作家流派(练习).doc
04 音乐文娱、文史典籍、作家流派(知识).doc
05 饮食器用、古代服饰、天文历法(练习).doc
05 饮食器用、古代服饰、天文历法(知识).doc
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一、思维导图
二、知识点详解
(一)谦称、敬称
1.谦称
(1)王侯自称。
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朕为始皇帝。《史记》
寡人: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译为“我”。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梁惠王上》)
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
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赤壁之战》)
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
不谷: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我”。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2)一般人自称。
仆:谦称,译为“我”。
仆非敢如此也。(《报任安书》)
愚:愚蠢的人,谦称,译为“我”。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壁之战》)
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小人:谦称,译为“我”。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
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
……
文化知识01:姓名称谓
一、思维导图
二、题目练习
1.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2.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札,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道: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公: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侯、子、男。
3.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长老指年纪大的人,与此不同的是,长者往往指有德行的人。
B.累迁又称迁累,指多次升迁官职,迁的含意与授、拜
……
文化知识02:地理、宗法、风俗礼仪
一、思维导图
二、题目练习
1.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中“路”是泛指,指通往扬州的路上。
B.道: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公: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
……
文化知识02:地理、宗法、风俗礼仪
一、思维导图
二、知识点
(一)地理
1.地区
(1)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2)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亮兄瑾也,避乱江东。(《赤壁之战》)
(3)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群英会蒋干中计》)
(4)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5)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货殖列传》)
(6)河北、河南:分别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7)中国:指中原地区。与九州、八荒、八州、六合、四海、中州等意义类似。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己亥杂诗》)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8)岭南:“大庾”“骑田”“都庞”“萌渚
……
文化常识05:服饰、饮食、器用、历法
一、思维导图
二、练习
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楷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沿用至今。“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
B.星宿,我国古代为观测天象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徘徊于牛斗之间”即指其中的牛宿和斗宿。
C.下九,即二十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初九为初九,十九为中九,二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二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D.变徵,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羽声则声调激愤。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B.彭殇:指生命的长短。彭,彭祖,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
C.修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临水为祭,以消除不祥,古时选在三月三日。
D.暮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即阳历三月。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胜,赵国的平原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B.“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爵”是古代饮酒器的总称,“觥筹交
……
文化常识05:服饰、饮食、器用、历法
一、思维导图
二、知识点
(一)历法
1.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奇数位天干只能与奇数位地支相对,偶数位天干只能与偶数位地支相对,比如甲子是正确的,而甲丑则是错误的。一轮下来,只能记60次,因为干支纪年法每60年一个循环,60年为一个甲子。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2)帝王年号纪年法
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
(3)王公年次纪年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