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820字。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评估卷(二)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诗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诗和音乐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风”“雅”“颂”便是根据音乐特点所做的分类。从《诗经》到《楚辞》,以至律、绝、词、散曲,它们都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对音乐美的努力追求。白居易《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袁枚《随园诗话》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明代诗论家谢榛的《四溟诗话》主张“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 ), 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继承、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诗歌与音乐都是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两者( ), 互为一体。尤其是诗歌中对音乐的( ) 描写,更保证了音乐与诗歌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因此,“音乐入诗”便成了文人常谈的话题。
(改编于时爱华《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和意义》)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行云流水 融会贯通 精妙 B.风流云散 水乳交融 精细
C.风流云散 融会贯通 精细 D.行云流水 水乳交融 精妙
2.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使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继承、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B.诗歌传唱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发展、继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C.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发展、继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D.诗歌传唱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使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继承、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下列与选文相关的文学或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荆轲刺秦王》中的“变徵之声”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激扬。
B.《诗经》又名《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六义”,即指“风”“雅”“颂”“赋”“比”“兴”。
C.古代文人常用“号”命名作品集。比如袁枚,号随园,作品集故曰《随园诗话》。以此相同方式命名的作品集还有很多,比如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归有光的《震川文集》等。
D.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其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行云流水:飘浮的云,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风流云散:形容四散消失。语境描述的对象是诗,应用“行云流水”。
融会贯通: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水乳交融:像水和乳之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语境有“互为一体”,强调关系紧密,应用“水乳交融”。
二、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数字经济虽未发端于中国,却在中国充分发展,囚为中国有系统融会的哲学理念。两千五百年前,西方的毕达哥拉斯以分解的思维,从“万物皆数”开始揭示自然规律;而东方的孔子以系统的思维,从人的“德行”开始,力图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数字经济的核心,不是“数字技术+传统产业”,也不是“数字技术+政府职能”,更不是“数字技术+社会生活”的简单叠加,而是“形和神”的有机结合,契合《另传》提出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宋明理学家提出的“分一为二,合二为二”的观点。
数字经济发端于知识经济,发展于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