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课时,后面有同步练习,约15010个字。
《岳阳楼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2.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学设想:
1 《岳阳楼记》是历来称颂的千古名篇,是写景抒情的不朽佳作。它的写景,形象生动,色彩鲜明,壮丽优美;抒情,倾吐胸襟,抒发抱负,品格卓绝。语言凝练铿锵。本文堪称是“清词转而不穷,巧义出而卓立”。(刘勰)
2 教学中首先讲明词义、句意,理清结构,概括段意。在此基础上,引导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3 逐句逐段讲解,加强朗读、背诵练习。
4 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文章背景。 2.扫清读音障碍。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
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节引,字句略有改动),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很有帮助: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关于岳阳楼和作者,请先看本文的题注。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他在当政期间提出过十条改良政治的措施,大力革新政治,却遭到朝中顽固势力的反对,结果,他的改革计划全部告吹,一腔热情付诸东流,后来他不仅被罢免了“参知政事”的官职,还被贬到外地去做地方官。《岳阳楼记》就是他被贬到邓州(今河南邓县)做知州时写的。
《岳阳楼记》中提到的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考中进士,是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在西北边境任职,率领军民抗击西夏入侵,因受诬告而被贬到岳州任知州(太守)。他重修岳阳楼,致信范仲淹,请范仲淹写篇文章以作纪念。于是,在邓州任上的范仲淹应约撰写了此文。
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写此文时,正与滕子京有同样的遭遇。
二 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三 正音(逐段正音,学生会读)
谪(zhé) 属(同“嘱”zhǔ) 霪(yín) 霏(fēi) 樯(qiāng) 楫(jí) 冥(míng) 谗(chán) 偕(xié)
四 学生各自诵读课文一遍
五 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节奏读准确。读毕,讲评。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初步领会文章内容。
2.弄懂第1—3段的句意、段意,把自己对段意的理解写在笔记本上。文中有不懂之处划上记号。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1—3段的词义、句意。.理解段意。
教学步骤:逐段讲解课本
[朗读] 第一段。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讲解]
1 “谪”:贬谪,降官。 2 “守”:掌管,这里指作州郡的长官。
3 “越”:于,到。 4 “明年”:第二年。
5 “通”:畅通,顺当。 6 “和”:和顺,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