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750字。

  古代诗歌鉴赏精讲精练——形象鉴赏
  诗歌形象可以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鉴赏诗歌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形象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1.人物形象
  (1)塑造人物形象的常见手法
  ①比兴手法:如《氓》第三段“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中,诗句以桑树、斑鸠起兴,兼用比喻,用自然现象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诗歌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
  ②细节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大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如《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刘兰芝“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的细节,刻画了一个爱憎分明、不忍离去却又无可奈何的女性形象。
  ③烘托渲染:如2019年全国Ⅱ卷杜荀鹤《投长沙裴侍郎》中“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的“风”和“雨”给人以凄冷之感,渲染了悲苦的氛围,属于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立身刚直、不卑不亢的品格。
  ④对比衬托:如《孔雀东南飞》中塑造的善良、温顺、勤劳、有才华的刘兰芝和为人蛮横、自以为是的焦母,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2)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②分析描写,抓住特征。
  ③立足意象,聚焦对应。
  ④体察意图,合理联想。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往往也是人物感情的外在表现,它经常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要把握景物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清幽、凄冷等特点,感受它们所表达的意境。
  (1)写景的常见角度
  ①时空变化: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同一景物,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加完美的感受。如苏轼的《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其中“林
  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②感官变化: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角度表现,从而让读者如临其境。如白居易《夜雪》的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③色彩变化: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即可达到“诗中有画”的效果。如杜甫《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④动静结合:诗人在描绘景物时,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颇具艺术感染力。如赵师秀《约客》中“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以“热闹”的环境反衬它的“寂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