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790字。

  高2023届第一次定时检测
  语 文 试 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1年9月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管好,以备评讲).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七十八世纪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以汉语命名的两种“汉学”,一种“汉学”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即“国学”,另一种则是汉学家们所说的Sinology(汉学)。
  其一,中国学术史上,宋代文人把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经学称为“汉学”;宋代的宋学之后,清代众多学者以汉代的“汉学”为榜样和旗帜,特别发展了汉代“汉学”中的“朴学”(即儒家经学),他们继承汉儒学风和衣钵而治经,尤重考据训诂之学,此种学术被称为“清代汉学”。现在,一说起“汉学”,尤其是前辈学者,就认为其所指的是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
  其二,国际上所说的汉学是“Sinology”,是指汉学家研究中国文化的那种学问。Sinology 既不是汉代和清代所指的“汉学”,也不是汉人的“汉学”。《牛津英语词典》中的Sinology说的这个“汉学”也称“中国学”。汉学家给“中国的学问”创造了一个名词叫Sinology,又将Sinology译成汉语叫“汉学”。Sinology这个“汉名”,纯粹是一种借用,借汉代、清代的“汉学”之意,用以表述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
  这两种不同的汉学,即“国学”与“汉学”(Sinology)之间的关系,恰如许嘉璐提出的精彩的比喻,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关于这个比喻,我做过补充:首先,“汉学”不是“国学”(其实,“国学”与“中国文化”的内涵也有差异,此处不赘述)。“汉学”与“国学”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但这两个瓜不一样!虽说它们的根基都是中国文化,但一个是“西瓜”,一个是“东瓜”。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的出发点、视角、文化背景,不会与中国学者一样。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汉学”与“国学”是一对双胞胎,但是一对不一样的双胞胎。其中一个叫Sinology(汉学),它虽然与“国学”同为一母所生,却是个混血儿,既有中国文化的因子,也有外国文化的因子,也就是说,它的DNA虽然主要来自母亲(中国文化),但是在孕育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因为其在孕育过程中所吸收的营养不完全来自母体。汉学家研究所得结论一般都会打上自己文化的烙印。视角不同,看问题自然就会有差异。他们独特的理解与阐释,可能就是创新,但这种创新可能被我们视为“误读”。这种“误读”可能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新意。所谓“他山之石”的价值,大概就在这里。我们可以凭借异已之长求得学术的真义:关于某个学问,有时候,汉学(Sinology)有可能胜于国学。
  当然,不是所有的汉学家都能达到令我们惊异或敬畏的水平。但他们能把中国文化介绍到他们的国家,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有些天才的汉学家,实际上就是思想家、哲学家,他们能看到的,中国人未必就能看到。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对中国文字的音韵研究直接影响了中国音韵学的建立。日本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如过江之鲫,硕果累累。他们的研究对我们中国学术及文化研究的近代化有帮助,给我们增加了一个新的视野。当然,我们有我们的文化自信,对于汉学家“看走眼”的和那些真正因“误读”而错了的,批评也是应该的;但是,汉学家以慧眼深入研究的那些被我们忽略的领域和事物,我们应该虚心重视,经过切磋异同疑辩,以使我们从中受到启发。那些汉学家研究中国文化时的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新模式,值得我们国内的学者去研究、探索。
  (摘编自阎纯德《汉学之辨——汉学及其研究五题》)
  材料二:
  由于“汉学”在不同的层面均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分,所以我们还是觉得使用“汉学”概念比较合适。
  汉学是一门研究中国的国际性学问。我国学术界应当面对“在中国大陆以外许多地区,不但以‘汉学’作为中国学术的别称,而且以‘汉学’作为中国学术的总名”的现实。
  既然中国被外国人称为“秦”(Chin),那么,研究中国的学问在汉语中被说成“汉”学,应该说完全是顺理成章之事。秦、汉均为中国国势强盛时期的朝代名,用它们来称呼国家或学科,有一种古典、庄严之美。
  在语言实践中,我们常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正如人们因为荷兰在尼德兰的政治、经济地位都极重要,而把尼德兰称为荷兰一样,“汉”常常被混同于中国。例如“汉语”(汉族的语言)被称为“中文”。但是,反过来,如果把作为新加坡官方语言的“汉语”称作“中文”的话,咬文嚼字起来,则有欠妥当。因此“汉学”比“中国学”容量更大,灵活性也更强。
  今天的中国和历史上的中国在版图上不可避免会有所变化。历史上曾生活在我国境内的一些古老民族,有的消亡,有的部分转入外国。对这些地区、民族的研究,显然称(广义的)“汉学”比称“中国学”更经得起推敲。换句话说,把“蒙古学”称为“中国学”,总让人感到有些不妥帖。但把对历史上的蒙古的研究,作为汉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似乎并无多大问题。
  如果把藏学、满学作为独立的学科,那它们无论如何都不可与“中国学”并列,但完全可以与(狭义的)汉学并列。反过来,如果把研究中国的学问称作“中国学”,那么,藏学、满学等都应该是它的分支学科,但是与它们并列的研究汉族学问的学科又该叫什么呢?难道在“中国学”的下面再设一个“汉学”分支,以与藏学、满学等分支并列吗?
  (摘编自计翔翔《“汉学”正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汉代经学之意的“汉学”之“汉”是指“汉朝”之“汉”,而国际上所说的“汉学”之“汉”是指“汉族”之“汉”。
  B.汉学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理解与阐释,也是一种创新,我们应该学习以求自我提高。
  C.虽然汉学家的水平参差不齐,但他们研究中国文化都是为了把中国文化介绍到他们国家,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D.历史上蒙古曾属于中国,因此可以视历史上的“蒙古学”为广义“汉学”的组成部分,但称之为“中国学”不妥当。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中作者对许嘉璐“一根藤上的两个瓜”的观点进行补充,用“一对不一样的双胞胎”来说明“汉学”与“国学”的关系。
  B.对于某个学问的研究,汉学家能达到令人惊讶的水平,比如高本汉对中国文字的音韵研究直接影响了中国音韵学的建立。
  C.材料二中提到的广义的“汉学”是指材料一中汉学家所称的“汉学”,材料二中狭义的“汉学”则是指材料一中的“国学”。
  D.“汉”常常被混同于中国,因此在中国“汉语”被称为“中文”,但是作为新加坡官方语言的“汉语”不能被称为“中文”。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汉学”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学术史上的两种“汉学”——汉代经学之“汉学”和清代汉学之“汉学”,都研究儒家经典文化。
  B.如今大部分国人心中的“汉学”就是国学,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但国学与中国文化在内涵上又有所不同。
  C.国际上所说的“汉学”,借用了汉代、清代的“汉学”之意,但在研究内容上与汉代和清代的汉学完全不同。
  D.国际上所说的“汉学”虽然是有关“中国的学问”,但与“中国学”内涵不同,不能用“中国学”来称呼它。
  4. 材料一在论述时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材料二认为称研究中国的学问为“汉学”比较合适,为什么?请简要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 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灰色的月亮(注)
  (日本)志贺直哉
  立在东京车站的失掉了屋顶的走廊里,虽然没有风,却感到一阵阵的寒气,幸而出来的时候穿了一件夹大衣,同来的两个人,搭上先到来的绕道上野的车子走了,我一个人留在后面,等候绕道品川的车子。
  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大概是阴历初十左右,月亮很低,不知什么缘故,看来好像很近。时间是八点半的样子,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
  远远望见电车的车头灯,不一会就突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