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4760字。

  单元质量检测(四)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比较文学产生于19世纪,从世界文学的角度着眼,充分揭示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文学所特有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探索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乃至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比较文学的任务。
  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维尔曼(1790~1870)。他于1827年在巴黎大学开设了“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并于两年后将讲稿整理,以《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书名出版。在讲课和著述中,维尔曼多次使用“比较文学”“比较历史”等词语,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比较文学提供了范例。1838年,他在出版其讲稿的第三卷序言中正式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术语,后人因此尊他为“比较文学之父”。
  19世纪70年代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心在法国。1931年法国保罗•梵•第根的著作《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近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主张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大范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1952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在美国创刊,按年总结比较文学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歌德是比较文学的先驱。世界上主要有法、美两派,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前者注重研究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后者注重研究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较,找出异同及缘由,以找出共同的规律。以梵•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列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二战以后,美国的比较文学学者提出了所谓“平行的研究”,即国别文学之间即使没有发生过关系,照样可以进行比较研究,所以,莎士比亚可以和汤显祖比较。比较文学研究甚至可以跨越学科,比如文学与音乐,与哲学,与宗教,与心理学,甚至与数学都可以进行比较。中国古诗中的美丽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据说无非是在用文字图解几何学中的诸如“垂直”“相切”的概念,而“骚人遥驻木兰舟”和“万户捣衣声”等都可能富有暗示性,所以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近二十年来,比较文学研究又开始朝比较文化研究的方向转变,比如所谓后殖民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性别批评等。
  在中国,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广泛比较研究过各国文学的发展,如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茅盾的《俄国近代文学杂谈》等。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介绍外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理论。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钱钟书的《谈艺录》、朱光潜的《诗论》等,在某个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成绩斐然。中国学派强调跨文化研究,大约可以概括或总结出这样一些方法论:阐发法、异同比较法、模子寻根法、对话法、整合与建构法。
  (摘编自陈悼、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
  材料二:
  无论在中外文学还是各国文学之间,也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还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或是文艺思潮、流派和运动之间,都还存在着众多的并无影响事实联系却又十分相似的情况。
  在白居易与济慈、明代《乐府吴调》与欧洲古代戏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与《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等之间的异同,并非彼此有过“影响联系”,而是作家们在各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观察、体验与加工塑造的结果。要说受到“影响”,倒是在东西方各自文化体系与文学传统中可追溯到各自的源头。如严监生之前的元杂剧《看钱奴》中的贾仁,就同严监生临死前的吝啬劲十分相似,不同的是贾仁要儿子舔尽沾了油渍的手指方肯咽气。更早的可追溯到北魏《笑林》中的“俭吝老人”,甚至战国时《商君书》中的东郭敞,都是以爱物胜过爱人的吝啬与贪欲而影响后世。同样,莫里哀塑造的阿巴贡,可上溯到古罗马剧作家普拉图斯的喜剧《一罐金子》中的守财奴,和更早的古希腊作家西俄夫拉斯培斯的论文《性格论》,里面也勾勒出了吝啬人的性格类型。崇尚古典主义又热衷于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汲取创作题材的新古典主义作家莫里哀,受其欧洲文学传统的影响,连他本人也直言不讳。因此,在研究这二者相似的问题上,就要撇开影响研究而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等方面去探索其“文心相通”的规律。
  (摘编自蔡钟翔《中国古代文艺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816年,揭示各个国家、地区、民族文学所特有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其任务是探索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乃至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B.维尔曼于1827年在巴黎大学开设了“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多次使用“比较文学”等词语,后人因此尊他为“比较文学之父”。
  C.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在此之前,欧美各国有长足发展,其中心在法国。
  D.比较文学其中一派注重研究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例如以韦勒克为代表的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据说也就是在用文字图解几何学中的诸如“垂直”“相切”的概念。
  B.明代《乐府吴调》与欧洲古代戏剧之间的异同,说明中外文学和各国文学之间,存在着众多的并无影响事实联系却又十分相似的情况。
  C.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介绍外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理论,之后一直蓬勃发展。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长,成绩斐然。
  D.《悭吝人》中的阿巴贡与《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等之间的异同,并非有过“影响联系”,而是在东西方各自文化体系与文学传统中可追溯到各自的源头。
  3.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下列不属于比较文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  )
  A.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和英国诗人济慈《希腊古瓮颂》中的“听得见的声音固然美,听不见的声音则加倍幽美”。
  B.《红楼梦》和《源氏物语》。
  C.《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
  D.《西游记》和《摩诃婆罗多》。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比较文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答: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喂!”姨婆说道,“我已经给他寄了封信,告诉他他和我会有番理论!”
  “要把我——交给——他吗?”我结结巴巴地说。
  “我不知道,”姨婆说,“还要看情形呢。”
  听到这话,我一下就泄了气,情绪低落,好不伤心。姨婆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