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80字。
哦,香雪
——探美之旅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香雪”这一人物形象及“铅笔盒”的象征义把握小说的主题,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分析探究的技能。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在探究、讨论、反思中提高鉴赏小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现代文明对农村的冲击;培养学生对美好人性的追求。
【教学设想】以“美”作为线索,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美”;通过对细节的辩论探究,以小见大,把握小说的人物美、景物美及主题美;最后通过延伸思考引导学生对小说塑造的“美”进行反思,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教学重点】理解“铅笔盒”的象征义,掌握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写预习笔记,自己挖掘文本中可探究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寻美”——整体感知,交流阅读体验:
请学生结合具体文本寻找文本中的“美”点,谈感受。重点引导学生从肖像、行为、心理等角度感受小说的人物之美。(香雪、凤娇、女大学生……)
三、“辨美”——细节探究:
有人认为香雪用鸡蛋换回铅笔盒,是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是一种美好的追求;有人则认为香雪不喜欢她父亲亲手做的“小木盒”,而用她娘辛苦攒下的四十个鸡蛋换了一个自动铅笔盒,这实际上是一种虚荣心的表现,破坏了香雪的形象美。你是如何理解这一细节的?
1、学生分组讨论,发言。
2、引导学生朗读并思考与“铅笔盒”有关的两个片断:
A、“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她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不光彩的,因为贫穷,同学们才敢一遍又一遍地盘问她。”
B、“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地胸脯;那秋风吹干地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长大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有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思考:1、这两段心理描写说明什么?
2、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