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8680字,答案扫描。

  高三阶段性抽测一
  语文
  2021.10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敦煌学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敦煌藏经洞文献和敦煌石窟艺术。我国的敦煌学起步较早,产生了罗振玉、王国维、陈寅恪等一批大师级的敦煌学学者。由于敦煌藏经洞文献在发现后不久就被西方探险家所攫取,流散于英、法、俄、日等十多个国家的数十家公私收藏机构,吸引了西方许多汉学、藏学、东方学等领域的学者竞相研究,产生了一批在国际学术界有影响力的敦煌学学者和研究成果,使敦煌学成为一门国际性学问。
  由于20世纪复杂的社会因素,我国的敦煌学研究发展比较缓慢,学者和成果较少,国际上一度流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以季羡林、常书鸿、段文杰等为代表的一批老学者的带动下,我国学者奋起直追,经过三十多年的辛勤努力,敦煌学在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被动局面,现在国际学术界已经公认中国是敦煌学研究中心。
  经过数十年努力,敦煌石窟文物的保护,由过去的看守型、抢救性保护,进入现在的科技保护、预防性保护,保护的科学水平不断提升,使石窟本体及其赋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目前我们已经可以成熟地利用数字化技术采集、存贮、展示敦煌石窟数字图像信息,不仅可以永久保存文物信息,而且可以永续利用,方便学者细致研究,便于向观众展陈。
  我国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一批敦煌学研究机构,设立了一批敦煌学的博士、硕士学位点,造就了一支老中青结合、水平较高的敦煌学专业人才队伍,不仅保证了我国敦煌学研究事业后继有人,而且成为国际敦煌学未来的生力军。
  敦煌学涉及宗教、艺术、历史、地理、经济、语言文学、民族、民俗等众多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它属于交叉学科,其中也含有“绝学”“冷门”的领域。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力求突破创新。
  其一,数十年来的敦煌文献研究,已经对我国古代历史、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中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丰富和更新了许多关于古代社会历史的认识。但敦煌文献还远未开发完,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去探索。今后一方面需要继续从不同学科的微观层面挖掘资料及其内涵,另一方面需要从宏观层面整合诸多学科的力量进行交叉学科研究,从多学科角度深入揭示敦煌文献资料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其二,要深入拓展对敦煌石窟(以及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和文化遗迹)在考古学、艺术史学等方面的研究。以敦煌石窟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反映了历代无名艺术家创造的奇迹,这些令无数观众感动的艺术却在以前的艺术史里很少提及。因此,敦煌和丝绸之路沿线考古、艺术史的研究,必将成为中国艺术史的突破口。
  其三,要在以往历史学、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加强中国西部古代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亚、西亚及南亚印度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历史研究。古代于阗文、吐火罗文、粟特文、回鹘文、梵文、西夏文等民族文字研究都被称为“冷门”和“绝学”,但这些冷门和绝学学科往往可以为我们认识古代历史打开新的窗口,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突破点。
  (摘编自樊锦诗《敦煌学的历史、传承和突破发展》)
  材料二:
  “数字洞窟”是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美国西北大学共同开展的“数字化敦煌壁画合作研究”的成果。由于采用了360度全景式模拟的方式,让平常游客参观时无法欣赏到的部位,比如佛像的背部及洞窟的后壁,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而通过不同方式的操作,还可以选择将四壁上的壁画“拉平”,宛如观看一张平铺着的古画,使人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连续绘制的壁画的故事结构和艺术布局。8月1日,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运行,游客在赴莫高窟参观时,首先会在游客服务中心的虚拟漫游厅观看典型洞窟的展示,再由专业导游带领参观实体洞窟。在虚拟漫游厅中观众能细致入微地观看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满足多种参观需求,获取更多的敦煌文化信息。
  传播知识是博物馆的职能所在,数字敦煌的建设为敦煌艺术的更广泛的传播提供了可能。2013年底,煌煌大观——敦煌艺术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这是一次多媒体新技术与文物保护及展示相结合的尝试。该展览是由各领域专家历时6个月,利用虚拟实景技术,以立体动画辅以数码音响效果呈现的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参观者站在跟真迹同尺寸的投影厅内,透过360度环绕屏幕欣赏第220窟内的高大佛像、精巧装饰和灵动舞者画像。而药师佛头顶的华盖、壁画上的舞者及古代乐器也会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参观者还可以通过戴上3D眼镜及“虚拟手电筒”,模拟感受实地用手电筒参观洞窟时的过程。出于文物保护考虑,在敦煌原址这一洞窟很少对公众开放。而数字虚拟技术使这一洞窟成为本次展览的亮点和热点。
  (摘编自陈燮君《敦煌艺术的数字传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敦煌学作为一门国际性学问,吸引了西方许多学者竞相研究,也产生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敦煌学学者和研究成果。
  B.经过多年的努力,数字化技术在敦煌学研究中普遍应用,不仅可以永久保存石窟文物,而且可以永续利用,方便研究、展示。
  C.我们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把古代于阗文、吐火罗文、粟特文等“冷门”“绝学”领域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突破点。
  D.游客在赴莫高窟参观时,只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就能在虚拟漫游厅细致入微地观看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从而完成参观过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敦煌学从起步到发展到取得历史性的成就,始终离不开各时期我国敦煌学学者的努力,培养敦煌学专业人才队伍至关重要。
  B.敦煌学是一门涉及众多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交叉学科,这些领域的研究为敦煌文献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C.对敦煌和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和艺术史的研究,可以为我们发掘出以往在艺术史里很少被提及的无名艺术家及其作品。
  D.“数字洞窟”的成功实践说明,敦煌文化的保护和传播离不开中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中外机构亲密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3.下列论文不属于敦煌学研究范畴的是(3分)
  A.《敦煌本<和菩萨戒文>残卷缀合研究》
  B.《张大千画语之敦煌艺术思想成就摭谈》
  C.《敦煌文化的数字化传播研究》
  D.《敦煌语言文学资料的独特价值》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遗址
  滕贞甫
  辽西多杏树,一种杏仁格外饱满的大扁杏树。
  为了确认鹅冠山是否适合种植大扁杏,陈放专门请来了省农学院的造林老专家上山考察。老专家在认真考察了鹅冠山后胸有成竹地说:“深挖坑,换熟土,春天栽,夏滴灌,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这里终会变成花果山!”老专家特意强调:“尤其要利用好这七道梯田遗址,古人打的这个基础太好了,好像就是为你们栽树做准备的。”汪六叔说:“这不是古人挖的,是生产队时期我三舅柳奎带人修的。”老专家说:“你三舅了不起,这梯田当时要是设计好排水,雨水是冲不垮的。”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