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4520字。

  单元质量检测(三)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端午节临近,在一些城市的商场等公共场所,龙舟、菖蒲等为节日平添了文化意蕴,不仅为公共空间拓展了文化内涵,也对端午节背后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具有当代意识的阐释,让人们近距离体验了一次有“文化味”的端午节。
  古语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我们在端午节纪念2 000多年前的爱国者屈原,就是为了忆念其伟大,传承其精神。又因为农历五月是仲夏,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故五月初五也被称为“端阳节”。这些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涵,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巨大魅力,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然而,包括端午节在内的许多传统节日的内涵一度被人们淡忘,不少人索性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仿佛节日除了吃粽子再无别的含义。过年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这些是通过饮食的方式对传统节日的纪念。但也要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生活节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怎样才能让传统节日更好地吸引年轻人,让人们更好地体验传统节日背后的传统文化?如何将传统节日更好地与当代生活相结合?这些都构成了新的课题。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提升,公众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些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方式、传播方式纷纷涌现。对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新诠释,很好地呈现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推动着传统节日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这些尝试表明,今天,传统节日也可以过得很时尚。比如,前不久,某网络视听平台播出纪录片《佳节》,分为《春望》《秋思》和《冬聚》3集,展现了中华民族代表性传统节日庆典是如何从农耕社会发展而来,这些古老的传统又是如何在当代中国快速的发展中伴随人们的生活与时俱进的,赢得大量观众点赞。
  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在今天得以更好地涵养和传承,既要借助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象征性场景、仪式性物品,也需要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通过当代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呈现在人们面前。比如,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上,推动传统文化与最新的网络视听方式相结合,不仅能为网络视听节目的创作带来更有分量的题材和内容,也有助于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为传统习俗更好走近年轻人搭建平台。
  我国地域辽阔,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不尽相同,但节日中蕴含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是相通的。传统节日就像一条纽带,连结着生活在广袤中华大地上的人们,传承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期待出现更多适应当代社会的表达方式、传播形式,让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让全世界更好领略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
  (摘编自刘阳《为传统节日赋予当代表达》)
  材料二:
  传统节日,促使我们回望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体悟文化意涵、民族品格,也让人直面当下,思考如何更好涵养和传承传统文化。比如,近段时间,多地通过网络直播端午民俗活动,开设网上展演和培训课堂,通过“云上端午”,让传统习俗走近更多年轻人。再比如,为吸引游客,一些地方推动端午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相融合,为景区注入文化元素、文化记忆,充实了内涵、提升了品位。从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传播渠道,到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越来越多的努力汇聚在一起,正在助推传统文化“活起来”“火下去”。
  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一次庆祝传统节日,都是在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使其在时间长河的洗礼中,不断闪耀新的光芒。元宵闹花灯,端午赛龙舟,月下穿针乞巧,重阳赏菊登高……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统节日,能够为亿万人民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创新方式、丰富形式、有效传承,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才能让传统节日有机融入现代生活,真正激活蕴藏在节日中的文化基因。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端午节如同一条纽带,将人们联结在一起,共赴一场文化的宴会。让我们珍视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共同感受节日文化的魅力,更好守护传统文化的根和魂。
  (摘编自张凡《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今的端午节富有意蕴:一是为公共空间拓展了文化内涵;二是在时间层面上传承了传统文化,赋予传统节日文化以当代内涵。
  B.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就是因为其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
  C.当今,有些人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理解节日的真正文化内涵,是享乐主义的体现,应当批判。
  D.近段时间,多地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让传统习俗走近更多的中国民众,形式多样,效果良好,这助推了传统文化的复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传统节日中蕴含着相通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所以,传统节日不会因为我国地域辽阔、庆祝方式存在差异而受到影响。
  B.涵养和传承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应借助象征性场景、仪式性物品,并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
  C.如果我们每一次庆祝传统节日,都能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那么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就会永远富有生命力,经久不衰。
  D.通过创新方式、丰富形式等让传统节日注入时代内涵,就能让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融合起来,激活蕴藏在其中的文化基因。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属于当今“传承节日文化”形式的一项是(3分)(  )
  A.赛龙舟、采菖蒲       B.“云上端午”
  C.月下穿针乞巧  D.重阳赏菊登高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端午节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答:                                    
  5.当下,我们如何让传统节日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西征记(节选)
  宗 璞
  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
  孟嵋坐在教室里,准备上课。这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但教室里还是坐满了人。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