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6950字。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批评要从文学文本出发,这本来是个常识问题。被今天的学者视作文学批评基本原则的“知人论世”,在孟子那里,就是从“诵其诗,读其书”,也就是从文本阅读开始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从来就重视对文本的精研细读,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主要样式的诗话、词话、小说评点,都是如此。朱熹甚至对一首诗的阅读,进行了技术上的要求,说先要将诗吟咏四五十遍了,方可看注,然后再吟咏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液浃洽,方有见处”。西方文学批评,也不例外。尤其是20世纪初的英美新批评派,更是以文本的“细读”为主张。这样做,不仅是对作家作品的尊重,也是严肃的文学批评工作者应取的态度。
现代阐释学兴起之后,对文学作品的阐释,由追寻作者的本意,到强调批评家的再创造,对文学作品的精细阅读,便退居次要地位。英美新批评派在主张“细读”的同时,也批评追寻创作意图的“意图谬误”和相信阅读感受的“感受谬误”,把“细读”变成一个远离创作意图和阅读感受的纯粹客观的技术活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当代文学批评受现代阐释学,包括与之相关的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的影响,在强调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的同时,也逐渐偏离了由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路线,片面强调阐释学所重视的主观“成见”或“前理解”“先结构”的作用,不是把阐释的再创造建立在历史、文化积淀和个体经验感受的基础上,而是以某种普遍流行或个人偏好的理论作为一种意义模式,介入文学作品的阐释。
结果在批评实践中,便出现了如下几种情况:一是“义在文先”,即文字作品的意义是根据某种流行或偏好的理论预先设定的,而不是从作品具体形象的艺术描写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二是“文为义证”,即不是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审美观照的对象,而是把文学作品看作是某种流行或偏好的理论的实证材料。三是“义不及文”,即对文学作品的意义阐释不深入涉及文学作品的艺术分析,只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话头”,就文学作品的题材所指,大谈相关领域的社会生活问题,把文学批评变成生活观察和社会学论文。抑或由文学作品的某些细节引发联想,大谈某种流行的或偏好的理论知识,把文学批评变成这些理论知识的通俗文本。这种种偏向,不但有悖于文学批评再创造的宗旨,也有悖于文学既作为历史的创造物又作为审美的创造物的本质特征。
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说,他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来衡量作品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也应该成为我们阐释文学作品的基本观点。作为美的创造物,文学作品是通过美感效应发生社会作用的,读者包括批评家只有通过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才能理解文学作品,领略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作为历史的创造物,文学作品同时又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人的历史活动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因此,读者和批评家又只有通过“感同身受”的阅读体验,才能理解文学作品所描写的艺术形象,也才能通过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艺术形象,“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确证人自身的“本质力量”(马克思语)。这些,都离不开对文学文本的精细阅读。
(节选自於可训《回到文本,面向读者——关于当下文学批评的几点看法》)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就有文学批评要从文学阅读文本出发的观点,比如朱熹甚至量化了读诗的遍数。
B. 有些文学批评受现代阐释学和英美新批评派主张的影响而出现忽略文学创作意图的缺陷。
C. 文学批评实践中出现的几种情况,使文学批评陷入意义模式,违背文学批评再创造宗旨等。
D. 通过美感效应发生社会作用的文学批评要求批评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来书写文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列举20世纪初英美新批评派 例子是为了证明文学批评要从文学文本出发的观点。
B. 在讨论“细读”优点的同时,文章也批评了“细读”导致的两种谬误,论述结构严谨。
C. 文章从不同维度列举了一些文学批评出现的具体情况,准确表达出作者写作的观点态度。
D. 文章把读者和批评家并列,说明批评家首先是读者,在写作文学批评前要认真阅读文本。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人论世”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是孟子首先提出的,这与英美新批评派观点类似。
B. “义在文先”是文学批评错误写作 方式之一,是批评家把理论强加给文学作品的结果。
C. 由文学作品的某些细节引发联想或按照批评家自己偏好的理论写文学批评都是不可行的。
D. 无论是一般读者还是批评家,只要对文学文本进行精细阅读就能理解其描写的艺术形象。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通过美感效应发生社会作用的文学批评”错误,原文是“作为美的创造物,文学作品是通过美感效应发生社会作用的”,可知“通过美感效应”发挥社会作用的应是“文学作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印发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十四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多年来,中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作为全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