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520字。
洛阳市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尚书??尧典》曾这样记载观象授时,上古的人们便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李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客,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和清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1.下列研究领域,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未曾涉足的一项是( )(3分)
A.观察天文预测节气 B.研究天体内部规律
C.测量天体坐标位置 D.记录星象预测吉凶
2.下列对原文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从人类最初利用物候特征判断季节的物候授时引出观象授时的概念,并引用古籍证明上古时期中国就以此确定了仲春和仲秋时间。
B.文章在介绍中国古代的天文和历法发展状况时,按时间顺序依次从上古到明清,把多个时期的成就简明扼要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C.在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完善时期的成就时,文章采用列举事实的方法,按朝代先后列举了一系列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
D.文章最后主要阐释明清时期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的科学方面的原因,联想到前代取得的无数巨大成就,令人不禁唏嘘深思。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观象授时是我国远古时期,继物候授时之后出现的一种以星象定时间的授时方法,古人通过观测天象更多、更深地了解了天文规律。
B.从西汉到唐代中国古代天文学逐渐走向成熟,除了留心记录奇异天象外,还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的精度,后者尤为朝廷帝王所关心。
C.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一些远古遗存的知识和观念。
D.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作者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
《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几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