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620字。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模拟检测
高三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个乡土大国,乡土文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社会转型期,城市兴起了,乡村因为城市的“他者”比照而形成了一个与之相对的独立空间。城市自出现似乎就与乡村保持对立姿态。宁静的小村庄不断被外来的现代文明碰撞、摧毁。城市以发达的工业技术生产挤压乡村居民的手工制造,巨大的物质诱惑使村民们离开从小生活的土地而进入城市,当下跟随社会发展潮流进入城市的中国农村人口数以亿计。在社会学的人文视野下,城市与乡村作为两个不同的地理与文化空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既相互对抗又相互渗透。直至今天,城乡关系已经涉及政治、文化、经济、制度等各个方面,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体验。与此同时,文坛涌现大量书写城乡关系的作品。
当下,作为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反映对象的乡村或农村(乡土空间),正在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步萎缩,乡土文学也由此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现实世界中乡土空间的萎缩似乎预示了乡土文学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乡村作为一种文化空间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当空间被解构,这些作家只能凭借记忆式的写作对乡村进行重构,在回忆过程中凭借诗意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梦幻般美好、和谐恬静的乡村。乡村和城市作为一种对立的空间而存在,城市代表着污浊,乡村代表着美好,人们在城市受到伤害,希望回到乡村疗伤,这是审美怀乡式小说书写惯用的模式。
大多数学者认为,乡村之所以呈现出美好的特征,原因在于作家美好的回忆光环。和普通人一样,作家远离了童年成长的村庄,在城市里历经艰辛,再回忆起那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故土,自然想起的全是美好的记忆。雷蒙??威廉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怀旧的田园主义传统进行了批驳。认为乡村一定有丑陋,且不亚于城市,乡土小说排斥一切的写法显得抽象、做作且不自然。乡村美德,不过只是作为一种记忆。中国文学史上大多数学者也对乡土记忆书写持批判态度,王鹏程提出:“将乡村视为田园牧歌、人间乐土的,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想象和诗意化的呈现罢了。”这种呈现用想象代替观察的写作使得文本缺乏审美感和新鲜度。丁帆也认为,一味沉溺于对故乡的恋旧情绪与诗意化的还原,会使作者忘记原有的文明不好的一面,无法进行辩证的价值判断,使得作品单调且格局狭窄。
片面地将乡村文明的消逝归因于城市的兴起,会使得乡村文明原有的弊病被掩盖。在城市文学占据主导地位之前,乡村并不见得只有美好,作家笔下的乡村与乡村里的人曾被当作“落后”“封建”“保守”的代名词,有时又是犯人用来逃避法律制裁的“绝佳”场所,是藏污纳垢之地。其中有因为穷困被迫典妻的丈夫,有“冥婚”习俗下出嫁的菊英,有封建迷信的二诸葛和三仙姑,有落后、爱计较的“小腿疼”和“吃不饱”,这些作品都揭露、批判了乡村社会的弊病。
城市一方面作为具有极大包容性的空间而存在,它将富贵与贫穷、善良与丑恶、真诚与虚假等一切现象都包含在内。这些现象在城市未出现之前就存在于乡村,只是随着城镇化进程,跟随着社会流动进了城市,在城市的环境中不断被加剧和放大了,这些对立的现象不断冲突与碰撞。但是另一方面,城市从来都以冷漠的姿态去对待他们,它从不消解这些现象而任其流动。所以城市较之乡村来说,显得更加混杂、丑陋。
当作为城乡空间流寓者的乡土作家们在现实层面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就需要“乌托邦”的建构,给自己困顿的心灵提供适时的慰藉。不同于沈从文以“乡下人”的姿态去批判城市给乡村带来的巨大破坏,“乌托邦”式的写作是为心灵提供一个避难所。乡村是连接现实与过去的情感纽带,乡村作为地理空间的消逝只是其外部表征,更重要的是随着地理空间消逝后,空间所承载的情感也随之消逝。赫姆林??加
(摘编自张郁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下乡土记忆书写的人文关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乡关系涉及方方面面,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体验,使得书写城乡关系的文学作品以批判城市、怀念乡村为主。
B. 乡土文学的衰落成为现实,是因为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步伐挤压着乡土空间,使得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日益萎缩。
C. 审美怀乡式小说常以“城市代表着污浊,乡村代表着美好”的模式进行书写,其中的乡村是如梦幻般美好、和谐恬静的存在。
D. 沈从文认为,乡村是连接现实与过去的情感纽带,乡村作为地理空间的消失,使得乡村所承载的情感也一起消逝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市和乡村是两个对立 地理和文化空间,但不能简单地将乡村文明的消逝归因于城市的兴起,否则会掩盖乡村原有的弊病。
B. 乡村不等同于田园牧歌、人间乐土,同样存在着各样的问题,在城市文学占据主导地位之前,有很多作家曾深刻批判乡村的陋习和弊病。
C. 富贵与贫穷、善良与丑恶、真诚与虚假等现象随着城镇化进程进了城市,城市却从不消解这些现象而任其流动,这使得城市显得更加混杂、丑陋。
D. “乌托邦”的建构,是作为城乡空间流寓者的乡土作家们寻求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心灵的避难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他们的身份认同困境。
3. 下列各项中,能支撑文中雷蒙??威廉斯和王鹏程的共同观点的一项是( )
A. 路遥《人生》里的高加林羡慕城市里的生活,不甘愿屈服于农村,但始终摆脱不了阶层固化的影响。
B. 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在被虐待、被迫再嫁、被嘲弄侮辱时,她挣扎抗争,但最终惨死街头。
C. 阎连科《受活》里的受活庄风景自然优美、民风淳朴,村民们虽然身体有缺陷,但人性善良。
D. 贾平凹《高兴》里刻画了进城拾荒的农民刘高兴,他踌躇满志进城,却因种种城乡矛盾铩羽而归。
4. 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4分)
5. 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如何正确地看待审美怀乡式乡土文学。(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秋天的梨花
赵淑萍
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
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怎么秋天也会有梨花开呢?打小在城里长大的母亲觉得很新奇。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所以有梨花开。就是那个假期后,母亲粘酸嗜醋,怀上了她。此时母亲已年近五十,亲友们都建议她不要这个孩子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