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5120字。

  浙江省浙北盟校(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 全卷分试卷和答卷。试卷6页,答卷2页,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本卷的答案必须做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3. 请用钢笔或水笔将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分别填写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文化被称为礼乐文化,政治被称为礼乐政治。就中国古人对诗、礼、乐的理解看,我们很难分清它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或者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
  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与善不可相互取代,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降,中国儒家向来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所谓以美储善,就是通过美对善的渗透和包容,使美成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境域。春秋时代,孔子对西周政治推崇备至,一段时间梦不见周公就心怀惶恐。但他在讲西周政治的特色时并没有讲到善或道德的问题,而是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说明人文性的美并不仅仅是为善的到来铺陈前奏,而是对至善之境具有整体的涵盖和弥漫性。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由此显现的形象的光辉就是崇高。
  在中国古代,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一种美德共济、美善相乐的雅化国风正是借此得以形成。在美与德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者之所以以美和艺术作为国家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原因无非在于美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者之所以持之以恒地对其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根本原因在于看到了美和艺术对人性之善的发蒙、滋养和化育作用。从中国历史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
  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
  材料二:
  所谓“乐诗之教”,指的是儒家以歌辞演唱、音乐伴奏、舞蹈搬演等文艺方式来推行公共教化,以实现其社会伦理与政治意图的一种教育形式。
  在“乐”与“诗”有机融合的和谐氛围里,通过耳目器官的闻见感知,来进行心灵反思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达到感化他人与教化社会的效果。孟子曾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所谓“仁言”,就是一种将某种道理告之于人的理性说教;所谓“仁声”,则相当于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某种道理演绎出来,让人在感官感知的基础上去体认这种道理。为什么“乐诗”能达到教化的效果?儒家认为,“乐诗”能够“治心”,也就是“乐诗”能激发道德心。而道德心是一切社会良好秩序的前提。这也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君子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摘编自朱承《乐诗之教》)
  材料三:
  儒家学说的哲学基础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既是儒家的思维方式,也是儒家学说区别于墨家学说和法家学说的根本依据。
  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行”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表述,即走道路中间。不然,不是极端冒进,就是不思进取。孔子回答别人的问题,“叩其两端而竭焉”,把利弊得失都说清楚,全面地看问题。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与人和气相处,但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墨家主张舍己为人,法家宣扬人人为已,儒家主张既为自己也为别人。
  《孟子??离娄》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荀子??王制》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无论是把君与臣比喻成腹心与手足的关系,还是把君与民比喻为舟与水的关系,都是强调双方相互依存、相互理解。这是从两个相反立场看问题,不是为一方献计献策。在中国思想史上,为强势阶层摇旗呐喊的是法家,为弱势群体奔走呼号的是墨家,儒家居中。
  仲弓请教为政之道,孔子答“举贤才”。贤才就是德才兼备之人。孟子说:“不信仁贤,则国空虚。”
  (摘编自张荣明《中庸之道是儒学的哲学基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八佾》中,孔子对于《武》和《韶》的不同评价,说明了美的未必就是善的。
  B.在现代人看来,古人美与善、美与德不分,是因为现代学科划分的标准过于精细。
  C.西周政治没有善或道德的内容,“吾从周”说明是孔子后来对西周政治进行了完善。
  D.儒家的礼乐制度把美、德审美化和艺术化,以人性化和人情化为手段来治理百姓。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道”与“霸道”是对立的两种治国理念,但在实行王道的过程中也不排除采用霸道常用的刑、政等硬性手段。
  B.相对于强硬刚性的“霸道”,儒家所推崇的是柔和的“王道”, 而“乐诗之教”是儒家推行王道的有力辅助手段。
  C.今天,我们也注重音乐的教育功能,如在重要场合奏唱国歌、用励志歌曲鼓舞士气,与“乐诗之教”本质相通。
  D.“乐诗”能使人受到艺术熏陶,从而激发其道德心,这样一切良好的社会秩序就会形成,这是儒家理想中的社会。
  3.结合材料三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庸思想的一项是(   )(3分)
  A.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B.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D.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4.“乐诗之教”是怎样实现其政治教化功能的?请结合材料一、二进行分析。(4分)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西征记(节选)
  宗璞
  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
  孟嵋坐在教室里,准备上课。这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但教室里还是坐满了人。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