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820字。

  2022届高三年级第一次阶段性检测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一般美学和艺术史中,人们考察史前艺术,一般会注意到人类早期艺术的“尚圆”问题。如张法在其《中国美学史》中谈中国新石器时期的陶器:“陶器是圆形的,面向各方。比较言之,平面化的具象图案易于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一面,倾向形成定点观赏;而圆面上的图案让观赏者体会到一种移动游走的、周而复始的无尽效果。”但是,这种对圆形的偏爱又绝不仅限于具体的器物,而是涉及人类早期的世界观乃至宇宙观。
  在中国文明的发端期,圆形模式构成了中国人对宇宙空间的基本看法。虽然中国早期文明已形成了天圆地方观念,但是由此形成的中国传统空间地理认知的差异,依然要最终被纳入人类社会早期关于天文及地理整体“尚圆”观念的普遍性中。
  关于这种尚圆观念的产生,圆形的空间认知一方面源自人对日月星辰等自然天象运行轨迹的体认,另一方面则是以认知者本人为中心设立外部世界的边界的必然产物。人类在其起点处关于自然空间的圆形预设,使审美经验成为一切空间地理认识的原型经验,也因此使美学问题成为地理学的源发性问题。
  当然,这种基于美学预设的空间观念并不能反映世界的真实,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社会早期,它却形塑了中国人的地理实践,并在后世一直产生持续性影响。伏羲氏象天法地,制作八卦,并以圆形模式组合成天下空间结构。自此以降的圣王史,就是按照这一模式逐渐形成国家地理规划的历史。按《尚书??禹贡》,禹帝以“中邦”为中心,以五百里为界,将天下设计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五个圈层,直至“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在这种从国家向天下的蔓延中,中国早期地理空间显现为圆形观念的不断放大,即从中邦出发的层层相套的同心圆。
  那么,在中国传统国家地理观念中,这个中心是什么?《逸周书??度邕解》认为周王朝营建新都,最后选择在黄河、伊水、洛水交汇的洛邑,认为这里不但居于东西南北之中,而且距离“天室”最近,能直接得到上天的护佑。至汉代,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讲:“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这意味着起码至汉代,以河洛为中心的三河之地是被作为上古圣王所居,即天下中心来看待的。据此,中国传统的国家地理模式,基本上是一种从洛阳出发、层层外发的圈层模式。
  洛阳城在西周早期被确立为天下中心,既不是一个自然地理的事实,也不仅仅来自人主观的建构,而是圆形的天下模式需要一个现实的王城配置物。在此,如果说这种前置的“圆”是审美的,那么由此塑造出的古中国地理疆域,则明显是美学化的空间模式在现实中找到了恰切的对应;而现实的国家地理,则成为一种按照美的规律(圆形模式)被建造的空间形式。也就是说,它不是自然地理,而是一个被圆形思维重塑的审美地理。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美学与传统国家地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法认为,圆面上的图案与平面化的具象图案相比,不太容易让人们形成定点观赏。
  B.美学问题成为地理学的源发性问题是因为人类在其起点处关于自然空间的圆形预设。
  C.圆形空间观念虽然不能反映世界的真实,但是曾经形塑并影响了中国人的地理实践。
  D.根据《逸周书》《史记》,上古圣王所居是天下中心,即以河洛为中心的三河之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述张法的话,自然引出了对圆形的偏爱涉及人类早期的世界观乃至宇宙观这一观点。
  B.文章在分析天文及地理整体尚圆观念的产生时,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其原因进行论述的。
  C.文章依据《尚书》记载,得出中国早期地理空间是从中邦出发的层层相套的同心圆的观点。
  D.文章首先提出“尚圆”问题,接着论述了尚圆观念产生的原因,最后阐述这一观念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圆形模式构成了中国人对宇宙空间的基本看法,而天圆地方观念不能纳入“尚圆”观念之中。
  B.伏羲氏以后的圣王史,是按照象天法地,制作八卦的圆形模式逐渐形成国家地理规划的历史。
  C.在中国传统国家地理观念中,中国传统国家地理模式是以洛阳为中心、层层外发的圈层模式。
  D.受圆形的天下模式的影响,古中国现实的国家地理,是被重塑的审美地理,而不是自然地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物种因受人类活动威胁而濒临灭绝。除了气候变化加速、环境污染等,一些看似“天然”的活动也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如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投入土地和水资源,还往往伴随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这样就会造成污染并危及生物多样性。用于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动植物在物种与遗传方面多样性的丧失,也对全球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据统计,目前全球2/3的粮食产量仅来自9种作物,同时,越来越多的野生物种面临灭绝风险。
  为了维护人类的福祉和可持续发展,世界自然基金会提出了“自然向好”的愿景,即在2030年前扭转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一些国家已开始进行科学保护,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俗称“四不像”的麋鹿,原产于中国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温暖湿润地带,上世纪初在中国野外灭绝。1985年,中国从英国引入了首批20只麋鹿,经过科学研究、有效保护,如今中国境内麋鹿种群已有8000多只,形成了种群数量下降后逐步恢复的“微笑曲线”。在全球范围,设定自然保护地,加强系统性规划和保护,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等手段,都有助于恢复生物多样性。
  (摘编自李楠《恢复生物多样性,实现“自然向好”》,《人民日报》2021年08月11日)
  材料二:
  从西双版纳一路向北迁移的野生亚洲象群,在当地政府历时3个多月的柔性引导和细心呵护下,终于向南跨过元江,要重返家园了。
  日本媒体专门做了一期节目,详细介绍这次长达数百公里的“奇幻旅行”,称“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并没有像野生动物园那样设置障拦墙,大象一家出门不会被拦住,中国政府对迁移中大象的呵护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生态环境的整体向好,中国政府与民众对野生动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