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130字。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
  高一语文
  2021.11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岀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象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
  (摘自《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近10年来,80、90后岀生的农二代开始成为进城务工的主力军。他们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行为特征出现一系列显著的代际性变化,如在社会特征上体现出很强的入城不回村倾向。
  在迁移模式上,农二代不仅如农一代那样,一如既往地离土出村,而且更多选择跨省份流动、前往东部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务工经商。基于2003-2012年数据的研究发现,农二代前往东部省份务工的概率高出农一代大约10% ;农二代明显偏好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比例高达54.9% ,农一代在地级以上城市务工的比例则仅为26%0流入地级以上城市的农民工比重仍在持续上升,据2015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流入地级以上城市的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66.3% ;在跨省份流动农民工中,80%流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省份内流动农民工则有54.6%流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
  农二代对在城家庭生活的重视以及对加强子女教育的期望提高。农二代举家迁移比重上升,2010-2014年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举家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和占比都在不断増长,2014年,举家外岀的农民工
  (摘自《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3分)
  A.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在乡土社会中,基层人口是不流动的。
  B.在西洋人眼中,中国人天生讲信用,有契约精神,这在很多神话故事中都能得到印证。
  C.与农一代不同,近十年来农二代选择跨省份流动,前往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务工经商。
  D.越来越多的农二代在城里购房而不太愿意在乡下建房,其购房意愿髙于本地农业户籍居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在论证“土”是乡下人的命根时,运用了对比论证,这样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B.材料一作者以遇见过的研究语言的朋友所说的情况,论证了乡土社会流动性小的特性。
  C.材料二在说明具体问题时,善于用数据说话,这样使文章更准确,更具说服力。
  D.材料二在解释农二代有很强的入城不回村的倾向时,层层递进,使文章富有深度。
  3.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3分)
  A安土重迁,落叶归根            B.空口无凭,字据为证
  C.聚族而居,世代相传             D.鸡犬相闻,蛩音辨人
  4.依据材料请简要概括“农二代”入城不回村的原因。(4分)
  5.材料一文末说:“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结合材料一,说说作者这么说的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青春之歌(节选)
  杨沫
  道静从严重的创伤中苏醒过来了。她微微睁开眼睛呻吟一下,脑子里朦胧地、混沌地浮现出各种梦幻似的景象。
  一个温柔亲切的声音轻轻地飘到她耳边:
  “醒过来啦?真叫人急坏啦。”
  道静向送过声音的那面侧过头去,在黯黑的发着霉臭的囚房里,就着铁窗外透过来的薄暗的微光,她看见她旁边的床上躺着一个苍白而消瘦的女人。
  “我还活着吗?你……”
  那个女人一见道静能够讲话了,且不答应她,却冲着窗外用力喊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