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610字。

  绝密★考试结束前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重大题材影视作品具有题材意义重大、思想内蕴丰厚等特点,同时也面临艺术创作难度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平衡、与青年观众群体审美需求难以共鸣等问题。然而,近期一批重大题材影视剧的创作者不约而同地将镜头对准年轻人的生产、生活及斗争,表达青年与历史发展同向的时代选择,彰显他们身上闪耀的理想光辉,这样更易引发与人物年龄相仿的青年观众的深层情感共鸣。近期重大题材影视剧出圈的原因,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品中的青年形象往往能成为年轻观众在看剧时的拟态交往对象,在共情、共鸣的良性互动中,剧外与剧中的青年建立起一种“共同体美学”,唤起年轻观众的自我身份认同,从而产生“这一切与我有关”的观赏感受,完成了链接当代青年和近代革命者的思想桥梁和情感通道。
  《觉醒年代》追溯建党初期的历史,讲述的是当时的“80后”“90后”思考救国救民道路的故事。其中,陈延年、陈乔年兄弟赴法勤工俭学场景与其牺牲场面的蒙太奇剪辑,让观众印象深刻。电视画面上,两人从雄姿英发、西装革履的留学青年向身负镣铐、满身血污的革命烈士的切换,散发着直抵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与情感号召力。在《跨过鸭绿江》里也表现了一群以青春热血保家卫国的勇士。拿着炸药包奋不顾身扑向敌人的杨根思,用血肉之躯堵枪眼的黄继光,在熊熊烈火中潜伏不动的邱少云……他们穿上军装是战士,脱下军装,都是20多岁的普通人。
  《光明日报》(2021年05月05日07版)
  材料二:
  重大题材影视剧的创作通常围绕某个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时间节点展开,如何将既定的主题性内容转化为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故事,将时代风貌、主流价值观和审美意蕴有机融入,考验着创作者的智慧。在这类剧中,人物往往根据历史或现实原型改编,观众会调动自身储备的历史知识或现实的生活观察对其可信度予以判断核验。创作者需要通过艺术的手段,将历史人物的“艺术真实”与观众心中的“碎片真实”实现耦合,从而让历史人物足够真实,而不是超脱于现实的虚化人物。
  《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作品之所以会取得成功,就是将历史人物的迷惘、彷徨、纠结等情感波澜,与年轻观众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所呼应,这种情感的共通性架起了连接观众与剧中人的心理桥梁。“相信”的生成始于观众的自我投射与代入体验。近期重大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者大多运用成长叙事的艺术手法让观众“相信”。这种手法始于文学中的“成长小说”,如今被普遍应用于影视剧的创作之中。
  《光明日报》(2021年05月05日07版)
  材料三:
  数字时代,媒介技术迭代使传统的观演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影视作品从独立的文本变成了互文的话题,观众从电视机、大银幕前聚精会神地观看变成了视频网站移动倍速式观看,传统的“看剧”变成了弹幕交流、短视频追剧。网络参与式文化重塑影视艺术的接受场景,形成了一种“关联式、批注式和
  《光明日报》(2021年06月15日16版)
  材料四:
  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如何能常写常新,为生活在当下这个文化多元化环境之中的观众所喜闻乐见,并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开辟自己的广阔天地?
  要攻克这个难题,从业者要找到新的叙事模式。近期一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大多突破了以往执着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历史事件的铺叙而使人物淹没其间的“伟人加大事”叙事模式,放弃直截了当描绘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的策略,而是从与普通人生存空间、情感世界更为接近的日常生活视角落笔,注重在真实的历史氛围中描写伟人的亲情、爱情、友谊,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深情,塑造富有个性、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另一个方法是将感觉意象化,让情感的传递更为形象、直观、生动。作品越是对人物的感性方面进行还原,越是能显示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动人,以及革命情怀的崇高。比如,电视剧《永远的战友》采取“伟人加小事”的策略,以革命家邓颖超的情感为主线,写出了一系列感人的情感故事。这部剧里出现了好几次夫妻拥抱的镜头,让观众看到了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革命领袖内心深处的温柔情感。这种将革命史的大波涛作为叙事背景,专注表现那个时代激荡起的一朵朵日常生活的小浪花,以情感叙事的方式来设置故事情节、架构人际关系、把握历史走向的做法,让观众无须仰视便能体会伟大灵魂的丰富和真挚。
  摘编自陈先义《影视剧中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重大题材影视作品创作者应思考如何与青年观众群体审美需求形成共鸣,尽量让作品中的青年形象成为年轻观众看剧时的拟态交往对象,唤起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
  B.近期重大题材影视作品取得成功一个原因是情感共通架起了连接观众与剧中人的心理桥梁,将历史人物的情感与年轻观众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相呼应。
  C.近期重大题材影视剧之所以受到青年观众的认同与赞赏,关键在于网络时代年轻观众非凡的传播力与创造力,在于数字时代的传播速度和多样观影方式。
  D.重大题材影视作品要翻新创作思路,将感觉意象化,让情感传递更为形象、直观、生动,对人物的感性方面进行真实还原,让观众体会伟大灵魂的真性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重大题材影视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应与时代环境尽量贴合,其行为方式与性格设定应契合实际,避免陷入英雄形象高大全、脸谱化的窠臼。
  B.重大题材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都有历史原型,因此,创作者要通过艺术手段最大限度的还原人物的“记忆真实”,还要使其与特定历史情境有关,这样作品才能打动观众。
  C.观众会对重大题材影视作品的可信度予以判断核验,其内容可以不忠于历史事实,但绝不能戏说和猎奇,要对历史负责、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传递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D.在传统叙事模式中,往往执着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历史事件的铺叙,而那些“出圈”的作品却往往从普通人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日常生活视角落笔。
  3.下列结合具体作品细节分析不符合选文材料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觉醒年代》中陈独秀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爱吃花生米、炸酱面和老北京涮肉,同时难掩家长专制作风,这让历史人物更加真实,让观众“相信”。
  B.《中流击水》中多次出现李大钊在追赶火车去上海、在南开学校演讲等场景中的布鞋和青年学生们的洋皮鞋,形象隐喻,体现了将感觉意象化的创作方法。
  C.《经山历海》以基层党员工作生活为主线,聚焦基层党员在工作岗位中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的过程,通过平凡小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了叙事模式的转变。
  D.《觉醒年代》中青年毛泽东的出场,近乎青春偶像剧,手握《新青年》的造型与雨中的“恰同学少年”交叉剪辑在一起,迎合了青年受众群体感官感受。
  4.材料四中作者对于重大题材影视作品创作提出了建议,试分析作者的论述特点。(4分)
  5.结合材料分析近期重大题材影视作品“出圈”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离天亮还有点时候,有什么东西咬住了他背后的一个鱼饵。他听见钓竿啪的折断了,于是那根钓索越过船舷朝外直溜。他摸黑拔出鞘中的刀子,用左肩承担着大鱼所有的拉力,身子朝后靠,就着木头的船舷,把那根钓索割断了。他用一只手熟练地干着,在牢牢地打结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