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590字。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息;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自由思想资源。在儒家文化里,自由主要涉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儒学的自由思想中,无论是个体通过体认纯善本心以回归人性本质,还是人在社会关系中通过“修齐治平”自愿选择与践履社会礼法,都高扬着人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儒家的自由思想与儒家学者对人性本质的认识息息相关。儒家性善论认为先天至善的德性是人的本质,人要想在现实生活的各种纷繁诱惑中回归德性从而最终获得个体自由,就只能在长期修养中不断提升自我的生命境界,追求内在精神的充实与圆融。关于人的本性,孔子认为,“仁者,人也”,初步奠定了儒学性善论的基调。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仁”的内涵特征,认为人异于禽兽的“几希”之处就在于人所拥有的至善本心,人的本真存在即为至善的道德存在。人若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优异秉性,就能够自立于天地间,不为私欲流俗夺其贵。因此,在儒家看来,个体自由的实现要求将其固有的良心正性表现为纯粹主体意愿的自然流露,并通过主体的自觉行为有效地保证道德实践的完成。儒家以“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为途径,试图通过“克已”以“复礼”,来达至社会整体自由的实现。
儒家文化认为,实现“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方法是“推已及人”。孔子由“忠怒”二字入手,认为“忠”即尽己之心,是对自我的认识;“恕”是推已及人,是对自我的控制。在社会生活中,人在实现个体利益时必须遵守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原则,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此基础上,还必须把个人利益的实现与成全他人利益相结合,以他人利益的充分实现作为自我利益实现的前提,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儒家思想在社会层面上指明了个人道德修养由内而外社会化扩展的途径,充分肯定了道德在实现社会自由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为保证道德由内而外不断社会化扩充的有效实现,儒家建立了一套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即礼。儒家倡导将礼作为社会中完整的行为规范体系,力图通过礼的实施来实现社会中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和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自由。在礼与法的关系上,儒家将礼确定为规范人们社会交往的第一准则,而将法家所提出的强制性的“法”与“刑”仅作为实现礼的手段与保障。儒家认为,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实现社会自由,必须在坚持“德治”优先的基础上,实行“德治”与“法治”并举。总体而言,儒家试图通过礼在社会各层面的贯彻,建立普遍的社会规范体系,为人在社会中的自由提供保障。虽然儒家“克已复礼”的观点夸大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力量,但这种“礼法互补”、以道德与法规共举保障社会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的思维方式,为我国现今倡导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智慧。
(摘编自吴丹的《传统儒家的自由观》)
材料二:
以“已”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样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已及人的己,对于这已,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论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奸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已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
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孔子并不像耶稣,耶稣是有超于个人的团体的,他有他的天国,所以他可以牺牲自己去成全天国。孔子呢?不然。
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因之,他不能像耶稣一样普爱天下,甚至而爱他的仇敌,还要为杀死他的人求上帝的饶赦——这些不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孔子呢?或曰:“以德很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是差序层次,孔子是决不放松的。孔子并不象杨朱一般以小已来应付一切情境,他把这道德范围依着需要而推广或缩小。他不像耶稣或中国的墨翟,一放不能收。
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我们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我常常觉得:“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和《大学》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条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面和反面的说法,这是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已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糊两可了。这和西洋把权利和义务分得清清楚楚的社会,大异其趣。
(摘录自费孝道的《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试图以“克己复礼”的方法来实现“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以“推已及人”来实现社会整体自由。
B.传统的差序格局社会注重水波纹式的推,以“已”为中心,再从已及家,由家及国,由国而至于天下,这就是一条通路。
C.孔子谈“克己”,正因为他发现社会关系中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自己这个中心。
D.差序格局常常要求一个人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表现为由内向外的推浪形式,把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界定得很清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论述了儒家试图通过礼的贯彻建立普通的社会规范体系来保障人的自由。
B.材料一从对人的本性认识、人与社会关系两方面展示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自由观
C.儒家讲求伦理的前提是先承认已,对于已,得以礼克服,克己就是修身:君主不同,应该先治其国,后齐其家,再修其身。
D.材料二中作者对比耶稣和孔子的思想差异,是为了突出孔子的自我主义中的差序层次。
3.简要概括材料一论证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小偷
(美)雷蒙德•卡佛
①第一次注意到那位年轻女孩时,他正在出售机票的柜台边等候。她光亮的头发在脑后梳成一个髻——那男人想像它放下来拨散在她小小的背后的样子——绾在穿着皮衣的肩上,挂着一个沉重的黑皮包。他设法一睹她的面貌——她排在他前面——但直到她买好票,转身离去时,他才见识了她的美貌,她脸色苍白、双眸漆黑、嘴唇丰满,她的美使他心跳加快。她似乎知道他在瞪着她看,所以突然将目光下移。
②他的飞机一小时后起飞,为了打发时间,他走进机场的一间鸡尾酒吧,点了一份加水威士忌,然后一边啜着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