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21830字。
北京市2020-2021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1.01.19
说明 1.本试卷共8页,五大题,21小题。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2.所有试题答案均写在答题纸及作文纸上,考试结束上交答题纸和作文纸。
一、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1-7题。(共19分)
材料一
鲁迅的情感和精神气质是非常复杂的,是多层次的。比如跟魏晋的关系,他既有刘伶式的颓唐、放达的一面,同时有阮籍、嵇康的愤激、冷峻的一面。鲁迅是异端者,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他是最守礼的。他既是漂泊者,但同时他又坚守。
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小说都具有一种自我辩驳的性质。这种自我辩驳最能显示鲁迅多疑思维的特点。我们都说鲁迅是多疑的,其实他的多疑主要是指向自己的。日本学者木山英雄先生说,鲁迅有一种内攻性冲动。鲁迅对自己全部的情感、观念、选择都有多疑的审问。学者们认为鲁迅是漂泊者,但《在酒楼上》里他对漂泊者是质疑的,他同时提出漂泊和坚守这两个对立的命题;在《孤独者》里,他又提出两个对立的命题:希望和绝望。在来回的质疑、旋进中,他的思维更加深入,更加复杂化,这显示出鲁迅作为永远的探索者的精神气质。鲁迅永远在探索,探索中也会有些结论,但他从不把这些结论凝固化、绝对化,而是同时加入质疑。
这种多疑的思维所形成的复杂性、辩驳性,以及他的精神气质的多层次性,就形成了学术界经常提到的鲁迅小说的复调性。他的作品总有多种声音在那里互相争吵着,消解着,颠覆着,补充着;有多种感情在那里互相纠缠着,激荡着,扭结着,我称之为一种“撕裂的文本”。撕裂的文本具有一种内在的紧张,这样内在紧张的作品,艺术表现上很容易陷入急促,但鲁迅又追求从容。这也是一个矛盾:他整个的情绪、思想、情感、心理是紧张的,但表达上又追求一种从容。《在酒楼上》《孔乙已》两篇小说,能把紧张的内容包容在一种舒缓的节奏中。这就是鲁迅小说的魅力:很好地处理了内在的紧张和表达的舒缓、从容之间的关系。即使是冲突,最后也转化成一种平静,是心灵的平静,也是叙事的平静。
鲁迅的小说具有多重蕴涵。他不仅仅关注人的历史的、现实的命运,更进行人存在本身的追问。读《孤独者》,读《在酒楼上》,你可以感受到鲁迅强烈的现实关怀,但没有停留在现实层面上,而是提高到形而上的层面。他把现实的关怀和形而上的关怀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我看来,大作家和一般作家的区别,就在这里。
(节选自钱理群《作为小说家的鲁迅》)
1.下列表述不能充分表现鲁迅多疑思维特点的一项是(2分)
A. A. 鲁迅既有颓唐、放达的一面,又有愤激、冷峻的一面。
B. B. 鲁迅的小说代表作总有一种自我辩驳的性质。
C. C. 鲁迅有一种内攻性冲动,常常在作品中体现自审。
D. D. 鲁迅在探索中形成结论,但是从不把结论凝固化、绝对化。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鲁迅的情感和精神气质是非常复杂和多层次的,他是异端者中最守礼教的。
B.鲁迅具有的指向自己的多疑思维,形成了作品的复杂性、辩驳性和复调性。
C.艺术表现上,鲁迅将“撕裂的文本”的内在的紧张处理成从容舒缓的节奏。
D.能否呈现对现实的关怀和对形而上的关怀是大作家和一般作家的根本区别。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认真仔细地读过鲁迅小说的人, 都会感到他的许多作品有一种特别的不大容易把握好的滋味, 让人久久思索。这特别之处在于: 鲁迅小说里常常回响着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声音。而且这两种不同的声音, 并非来自两个不同的对立着的人物, 竟是包含在作品的基调或总体倾向之中的。日本的文学批评家竹内好认为:鲁迅小说里仿佛“有两个中心。它们既像椭圆的焦点,又像平行线,是那种有既相约、又相斥的作用力的东西。”
以《狂人日记》为例, 同一个主人公的日记, 就既是疯子的千真万确的病态思维和胡言乱语, 又能清醒深刻、振聋发聩地揭示出封建社会历史的某种真相; 当然, 这还只是表层的。在深层内容上,同样也响着两种声音: 主人公一方面在激昂地愤怒地控诉礼教和家族制度“吃人”的罪行, 另一方面, 又在沉痛地发人深思地反省自身无意中也“吃人”的悲剧,惭愧到了觉得“难见真的人”。战斗感与赎罪感同时并存。
这种复调性即是鲁迅为现代小说创作做出的很大贡献。这种复调小说,很有“交光互影, 彼此摄入”的境况,这也许就是鲁迅式感受世界、体验世界的独特方式吧!是什么因素决定鲁迅小说成为复调小说呢?
首先, 由鲁迅个人经历和体验所决定的思想复杂性。
鲁迅在《〈呐喊〉自序》《〈自选集〉自序》中都曾经说到过自己创作的起因。鲁迅的小说发端于对自己的绝望的怀疑, 也就是感到自己对于历史过程的经验毕竟有限, 没有理由将个人经验范围内的“绝望”当做整个世界的“绝望”。 对“绝望”的怀疑, 又不意味着肯定“希望”。在鲁迅看来, “绝望”与“希望”都有点虚妄, 对“绝望”的反抗才具有真实的意义。所以他说:“我的反抗, 却不过是与黑暗捣乱。”而这种作为反抗对象的“黑暗”, 既存在于客观历史之中, 又内在于作家个人的心中,“万难破毁的铁屋子”既是中国社会的象征, 又是自身灵魂里的存在。他既要对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进行批判, 又试图挣脱内心的“大毒蛇”的缠绕。鲁迅前期思想的基础是个性主义,但他同时也感到了作为思想武器的个性主义的脆弱。后来他接受了集体主义,但又从实践中似乎预感到某种条件下它可能成为专制主义的别称。这种种困扰着他的矛盾外化为作品时, 就带来他小说的极大丰富性与复杂性。
其次, 为了表现一些相当复杂的思想体验, 小说家鲁迅运用了多种不同的创作方法。他在运用写实主义的同时, 还根据不同的需要, 运用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其他方法。
例如,《药》是一篇写实主义的作品, 但它并没有排斥象征手法的运用, 没有排斥象征主义的某些成分。小说是这样开头的:“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 太阳还没有出, 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 什么都睡着, 华老栓忽然坐起身, 擦着火柴,……” 这除了交代华老栓去买人血馒头的时间以外, 也象征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代, 告诉读者这是深夜, 是最昏黑的时候,是人们还在沉睡的年代。“什么都睡着”五个字, 作者决不是随便落笔的, 它是一种暗示。接下去写老栓买到人血馒头时的高兴心情,用暗喻笔法反衬出老栓迷信思想的严重, 预示悲剧的即将到来。作者没有把《药》的悲剧仅仅看做两个家庭的悲剧, 而是看成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 是全民族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悲剧。因此, 在写实之外, 又增加了象征的色彩:两个悲剧的主人公一家姓“华”, 一家姓“夏”, 合起来恰恰是中国的古称———“华夏”。这是淡淡的不显眼的一笔, 然而这一笔把悲剧的普遍而深广的意义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是叙事角度的自由变化。
我们以《阿Q正传》为例分析。《阿Q 正传》从“序”开头, 有个仿佛是作者的人总在那里唠叨“我要给阿Q 做传, 已经不止一两年了。”还插科打诨地说: “传的名目很繁多: 列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 而可惜都不合。”读者如果当真以为这小说是第一人称, 那就上当了。随着正文叙事的越来越深入, 这个“我”就逐渐隐去或者淡出, 慢慢就变成了第三人称, 因而能写到阿Q的性苦闷, 阿Q参加革命的梦, 等等。临刑前还写到了阿Q 多年前看到而留下印象极深的那匹饿狼的眼睛,他觉得周围看客们的“可怕的眼睛”“穿透了他的皮肉”,就跟那匹饿狼一样。这些都是第一人称的“我”所无法完成的。显然, 当小说越来越从喜剧变成悲剧的时候, 作者必须更换叙事者身份, 让真正的第三人称登场。
此类情况还很多。例如《风波》,有一处忽然插入“文豪”的“诗兴大发”以及对他的批评,这是第三人称的小说, 而其中夹入着作者主观议论或说明, 显得“不统一”。其实这是作者有意为之。这在西方的表现主义文学中经常出现, 作品常常以插话或评论提醒读者: 这是小说而不是现实, 竭力拉开读者和作品的距离, 不像传统的小说那样竭力将读者引入艺术的境界, 给人“逼真”而“动情”的感觉。鲁迅小说的叙事者经常是很自由的。他自己曾经说过: 如果艺术的殿堂里竟有那么多清规戒律的话,他宁可不进去。这话也适用于他的叙事艺术。
(节选自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
1. 3. 请根据文意,在划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3分)
鲁迅在《〈呐喊〉自序》《〈自选集〉自序》中都曾经说到过自己创作的起因。鲁迅的小说发端于对自己的绝望的怀疑, 也就是感到自己对于历史过程的经验毕竟有限, ______没有理由将个人经验范围内的“绝望”当做整个世界的“绝望”。_____对“绝望”的怀疑, 又不意味着肯定“希望”。在鲁迅看来, “绝望”与“希望”都有点虚妄,_____对“绝望”的反抗才具有真实的意义。所以他说:“我的反抗, 却不过是与黑暗捣乱。”
……
北京市2020-2021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1.01.19
说明 1.本试卷共8页,五大题,21小题。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2.所有试题答案均写在答题纸及作文纸上,考试结束上交答题纸和作文纸。
一、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1-7题。(共19分)
材料一
鲁迅的情感和精神气质是非常复杂的,是多层次的。比如跟魏晋的关系,他既有刘伶式的颓唐、放达的一面,同时有阮籍、嵇康的愤激、冷峻的一面。鲁迅是异端者,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他是最守礼的。他既是漂泊者,但同时他又坚守。
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小说都具有一种自我辩驳的性质。这种自我辩驳最能显示鲁迅多疑思维的特点。我们都说鲁迅是多疑的,其实他的多疑主要是指向自己的。日本学者木山英雄先生说,鲁迅有一种内攻性冲动。鲁迅对自己全部的情感、观念、选择都有多疑的审问。学者们认为鲁迅是漂泊者,但《在酒楼上》里他对漂泊者是质疑的,他同时提出漂泊和坚守这两个对立的命题;在《孤独者》里,他又提出两个对立的命题:希望和绝望。在来回的质疑、旋进中,他的思维更加深入,更加复杂化,这显示出鲁迅作为永远的探索者的精神气质。鲁迅永远在探索,探索中也会有些结论,但他从不把这些结论凝固化、绝对化,而是同时加入质疑。
这种多疑的思维所形成的复杂性、辩驳性,以及他的精神气质的多层次性,就形成了学术界经常提到的鲁迅小说的复调性。他的作品总有多种声音在那里互相争吵着,消解着,颠覆着,补充着;有多种感情在那里互相纠缠着,激荡着,扭结着,我称之为一种“撕裂的文本”。撕裂的文本具有一种内在的紧张,这样内在紧张的作品,艺术表现上很容易陷入急促,但鲁迅又追求从容。这也是一个矛盾:他整个的情绪、思想、情感、心理是紧张的,但表达上又追求一种从容。《在酒楼上》《孔乙已》两篇小说,能把紧张的内容包容在一种舒缓的节奏中。这就是鲁迅小说的魅力:很好地处理了内在的紧张和表达的舒缓、从容之间的关系。即使是冲突,最后也转化成一种平静,是心灵的平静,也是叙事的平静。
鲁迅的小说具有多重蕴涵。他不仅仅关注人的历史的、现实的命运,更进行人存在本身的追问。读《孤独者》,读《在酒楼上》,你可以感受到鲁迅强烈的现实关怀,但没有停留在现实层面上,而是提高到形而上的层面。他把现实的关怀和形而上的关怀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我看来,大作家和一般作家的区别,就在这里。
(节选自钱理群《作为小说家的鲁迅》)
1.下列表述不能充分表现鲁迅多疑思维特点的一项是(2分)
A. A. 鲁迅既有颓唐、放达的一面,又有愤激、冷峻的一面。
B. B. 鲁迅的小说代表作总有一种自我辩驳的性质。
C. C. 鲁迅有一种内攻性冲动,常常在作品中体现自审。
D. D. 鲁迅在探索中形成结论,但是从不把结论凝固化、绝对化。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鲁迅的情感和精神气质是非常复杂和多层次的,他是异端者中最守礼教的。
B.鲁迅具有的指向自己的多疑思维,形成了作品的复杂性、辩驳性和复调性。
C.艺术表现上,鲁迅将“撕裂的文本”的内在的紧张处理成从容舒缓的节奏。
D.能否呈现对现实的关怀和对形而上的关怀是大作家和一般作家的根本区别。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认真仔细地读过鲁迅小说的人, 都会感到他的许多作品有一种特别的不大容易把握好的滋味, 让人久久思索。这特别之处在于: 鲁迅小说里常常回响着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声音。而且这两种不同的声音, 并非来自两个不同的对立着的人物, 竟是包含在作品的基调或总体倾向之中的。日本的文学批评家竹内好认为:鲁迅小说里仿佛“有两个中心。它们既像椭圆的焦点,又像平行线,是那种有既相约、又相斥的作用力的东西。”
以《狂人日记》为例, 同一个主人公的日记, 就既是疯子的千真万确的病态思维和胡言乱语, 又能清醒深刻、振聋发聩地揭示出封建社会历史的某种真相; 当然, 这还只是表层的。在深层内容上,同样也响着两种声音: 主人公一方面在激昂地愤怒地控诉礼教和家族制度“吃人”的罪行, 另一方面, 又在沉痛地发人深思地反省自身无意中也“吃人”的悲剧,惭愧到了觉得“难见真的人”。战斗感与赎罪感同时并存。
这种复调性即是鲁迅为现代小说创作做出的很大贡献。这种复调小说,很有“交光互影, 彼此摄入”的境况,这也许就是鲁迅式感受世界、体验世界的独特方式吧!是什么因素决定鲁迅小说成为复调小说呢?
首先, 由鲁迅个人经历和体验所决定的思想复杂性。
鲁迅在《〈呐喊〉自序》《〈自选集〉自序》中都曾经说到过自己创作的起因。鲁迅的小说发端于对自己的绝望的怀疑, 也就是感到自己对于历史过程的经验毕竟有限, 没有理由将个人经验范围内的“绝望”当做整个世界的“绝望”。 对“绝望”的怀疑, 又不意味着肯定“希望”。在鲁迅看来, “绝望”与“希望”都有点虚妄, 对“绝望”的反抗才具有真实的意义。所以他说:“我的反抗, 却不过是与黑暗捣乱。”而这种作为反抗对象的“黑暗”, 既存在于客观历史之中, 又内在于作家个人的心中,“万难破毁的铁屋子”既是中国社会的象征, 又是自身灵魂里的存在。他既要对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进行批判, 又试图挣脱内心的“大毒蛇”的缠绕。鲁迅前期思想的基础是个性主义,但他同时也感到了作为思想武器的个性主义的脆弱。后来他接受了集体主义,但又从实践中似乎预感到某种条件下它可能成为专制主义的别称。这种种困扰着他的矛盾外化为作品时, 就带来他小说的极大丰富性与复杂性。
其次, 为了表现一些相当复杂的思想体验, 小说家鲁迅运用了多种不同的创作方法。他在运用写实主义的同时, 还根据不同的需要, 运用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其他方法。
例如,《药》是一篇写实主义的作品, 但它并没有排斥象征手法的运用, 没有排斥象征主义的某些成分。小说是这样开头的:“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 太阳还没有出, 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 什么都睡着, 华老栓忽然坐起身, 擦着火柴,……” 这除了交代华老栓去买人血馒头的时间以外, 也象征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代, 告诉读者这是深夜, 是最昏黑的时候,是人们还在沉睡的年代。“什么都睡着”五个字, 作者决不是随便落笔的, 它是一种暗示。接下去写老栓买到人血馒头时的高兴心情,用暗喻笔法反衬出老栓迷信思想的严重, 预示悲剧的即将到来。作者没有把《药》的悲剧仅仅看做两个家庭的悲剧, 而是看成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 是全民族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悲剧。因此, 在写实之外, 又增加了象征的色彩:两个悲剧的主人公一家姓“华”, 一家姓“夏”, 合起来恰恰是中国的古称———“华夏”。这是淡淡的不显眼的一笔, 然而这一笔把悲剧的普遍而深广的意义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是叙事角度的自由变化。
我们以《阿Q正传》为例分析。《阿Q 正传》从“序”开头, 有个仿佛是作者的人总在那里唠叨“我要给阿Q 做传, 已经不止一两年了。”还插科打诨地说: “传的名目很繁多: 列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 而可惜都不合。”读者如果当真以为这小说是第一人称, 那就上当了。随着正文叙事的越来越深入, 这个“我”就逐渐隐去或者淡出, 慢慢就变成了第三人称, 因而能写到阿Q的性苦闷, 阿Q参加革命的梦, 等等。临刑前还写到了阿Q 多年前看到而留下印象极深的那匹饿狼的眼睛,他觉得周围看客们的“可怕的眼睛”“穿透了他的皮肉”,就跟那匹饿狼一样。这些都是第一人称的“我”所无法完成的。显然, 当小说越来越从喜剧变成悲剧的时候, 作者必须更换叙事者身份, 让真正的第三人称登场。
此类情况还很多。例如《风波》,有一处忽然插入“文豪”的“诗兴大发”以及对他的批评,这是第三人称的小说, 而其中夹入着作者主观议论或说明, 显得“不统一”。其实这是作者有意为之。这在西方的表现主义文学中经常出现, 作品常常以插话或评论提醒读者: 这是小说而不是现实, 竭力拉开读者和作品的距离, 不像传统的小说那样竭力将读者引入艺术的境界, 给人“逼真”而“动情”的感觉。鲁迅小说的叙事者经常是很自由的。他自己曾经说过: 如果艺术的殿堂里竟有那么多清规戒律的话,他宁可不进去。这话也适用于他的叙事艺术。
(节选自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
1. 3. 请根据文意,在划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3分)
鲁迅在《〈呐喊〉自序》《〈自选集〉自序》中都曾经说到过自己创作的起因。鲁迅的小说发端于对自己的绝望的怀疑, 也就是感到自己对于历史过程的经验毕竟有限, ______没有理由将个人经验范围内的“绝望”当做整个世界的“绝望”。_____对“绝望”的怀疑, 又不意味着肯定“希望”。在鲁迅看来, “绝望”与“希望”都有点虚妄,_____对“绝望”的反抗才具有真实的意义。所以他说:“我的反抗, 却不过是与黑暗捣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