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680字。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中国社会“双轨政治理论”:“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皇权,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绅权和族权,二者平行运作,互相作用,形成了‘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乡村治理模式,塑造出一个形象而又独特的描述传统中国政治运作逻辑的‘双轨政治’模型。”几千年封建皇族政权更迭中,“乡绅之治”在基层治理中的有效性使其始终在历史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在中国近代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中,历经一系列政治运动和经济、社会变革,乡绅从中国基层社会中逐渐消失了。粱漱溟评价,近代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对乡村的破坏史。而乡村的破坏史,也是一部“乡党消亡史”。
因此在乡村有时爆出“村霸”、“贿选”等问题时,有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重新提起“乡绅”这个词。在国家政权对基层乡村社会控制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很多人认为“乡绅”充当政府与乡民之间联系的重要中间角色,兼顾政府和地方利益,就地方事务为政府官员出谋划策,会为维系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是体制内权力与中国社会基层的“连接器”“缓冲带”。
那么,中国农村的乡绅制度能重现吗?
在传统的小农生产中,一亩三分地能够维持正常生活,形成一个村落,在此基础上,形成传统的乡绅治理结构。但现代社会中,一亩三分地的小农生产已然不足以维持工业时代的正常生活水平。也就是说,对工业时代的农业生产而言,传统乡村的人口劳动力密度太大,农村已经不足以容纳那么多劳动力;对工业而言,人口密度又太小,工业不可能深入每一个乡村,只有人走出去,趋近工业。这都意味着,劳动力只有外流。随着人口密度不断减少,被时代推毁的传统乡绅制度,没有了生产方式与人口密度的基础,不可能重现。
更重要的是,乡绅是建立在“热人社会”中的一种机制,随着年轻人的外流,大量的社会关系都连接到城市中。乡村的“熟人社会”中的相互制约没有了,更多的是年轻人援引外界社会关系进行强力干涉。而且,传统的“乡绅”制度,背后有传统的道德观作为支撑,但是这些东西随着中国农村的巨大变革都已受到严重冲击,不复存在。实际上,某些不够称职、争议较大的村支书,某种程度上就是乡绅的另一面——一种缺乏熟人社会制约,缺乏道德观的乡绅。
解决的办法还需向前看,那就是民主与法治。实际上,顶层设计也正是如此。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标志着中国乡村走进了直选时代。遗憾的是,贿选、家族化、主观、短视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基层民主。对中国农村来说,民主毕竟是一个外来之物,中国农民缺乏这样的传统,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制度训练。这也就不难理解,在农村,个体要么很容易被打散,被利请,要么被血缘等东西聚集起来。还有一个就是外来的法治支持,尤其是上一级政府的法治支持。从这个角度说,县城治理好了,基层民主才能更好地发挥治理作用。
(摘编自《消灭“村霸”,恢复“乡绅治理”模式可行吗?》)
材料二:
乡绅是“一件标识有闻的长袍象征着荣誉和特权,是一个绅士最后才能放弃的东西。它比一个人的生命更有价值”。费孝通先生用荣誉和特权为乡绅贴上辨识的标签。那么,几千年的乡绅之治到底构筑了什么样的乡绅文化呢?
首先,乡绅是由一批精英人物组成,代表的是精英文化。乡绅是经过察举、考试等方式取得功名并济身士大夫集团的才学之士,能在地方实现管理取决于其威信,是一乡之塑。梁漱溪说:“士、农、工、商之四民,而士居四民之首。”才学与声望决定了乡绅阶层的精英身份,由此构筑起精英文化。其次,乡绅传承的是儒家意识形态.带有很强的伦理文化色彩。乡绅受儒家文化浸润,大都自觉地肩负造福家乡的使命承担完善、建设乡村和排兴、繁荣宗族的责任。像“官如河水流,绅衿石头在”“人人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弟,教训尔子孙”“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等乡规乡约就体现了乡村社会的伦理色彩。再次,乡绅是区别于地主、富商,带有“政治人物”特征的一群人。乡绅追求的是政治性的特权概念,并非财富,张仲礼在《中国绅士研究》中说,“拥有财富和土地并不是绅士身份的充分条件”。真正的乡绅如梁漱溟记载。“士人不事生产,却于社会有其绝大功用;便是他代表理性,主持教化,维持秩序;夫然后,若农、若工、若商始得安其居”。
由此,乡绅文化是一种多元复合的文化,包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正国如此,乡绅文化才能传承千年而不衰,在调试与变迁中支持中央发展,保证地方稳定与繁荣。
(摘编自秦德君、毛光霞《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是因为乡绅之治在基层治理中的有效性,才形成了“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乡村治理模式。
B.传统的乡绅制度,需要有与之相应的生产方式和人口密度。乡村劳动力外流后,传统乡绅制度难以重现。
C.改善中国的乡村治理,一靠民主,要加强长期的制度训练;二靠法治,尤其是上一级的法治支持。
D.乡绅本人一般是取得功名,并跻身士大夫集团的才学之士,有一定威信,代表的是精英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我国偏远闭塞的传统村落中,可能存在类似乡绅的人物,残留乡绅治理的影子。
B.如果“熟人社会”中的相互制约还存在,那么年轻人外流到城市的可能性就变小。
C.随着传统道德观的回归,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乡绅制度就一定可以再现基层。
D.“官如河水流,绅衿石头在”等乡规乡约的存在,表明乡坤治理制度并没有消亡。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成为乡绅治理乡村的人物是(3分)
A.庄子 B.李清照 C.归有光 D.鲁迅
4.根据上面的两则材料,给乡绅之治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走出草地(节选)
徐贵祥
头天晚上在四支队演出活报剧《为谁杠枪》,效果很好。
这出戏的主角,是一个从国民党军投诚过来的红军营长,旧军队习气不改,经常打骂士兵,得一绰号“铁匠”。后来在一场战牛中,曾经被他打骂的士兵冒死把他从死亡线上救出,营长醒过来后,抱住这个士兵声泪俱下地问,你不恨我?我是“铁匠”啊。士兵回答说,你不是“铁匠”,你是我的兄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