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9490字。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山西省运城市2022届高三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建制,文艺美学在中国始终都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领域。与传统学科相比,文艺美学的学科历史十分短暂,在一些人看来,不仅文艺美学的学科合理性有待证明,甚至文艺美学是否能被纳入现代学科体系建制中也有待观察。
  回顾20世纪80年代文艺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文艺美学的学科属性和定位似乎总处于游移状态,也许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它始终保有充满生机活力的“当代性”或“时代性”。今天,在新时代的历史语境中,我们重申文艺美学的意义,呼唤文艺美学再出发,彰显文艺美学的“当代性”或“时代性”旨趣,这些都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
  一直以来,关于文学艺术,我们特别注重其时代性特征,将其理解为时代精神的审美表征,并强调“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但关于学科建制,我们却很少这样说。这是因为,学科建制主要以理性逻辑为学理依据,具有不随时代变化的相对稳定性,至少其时代性特征是隐匿在学理性依据的固定逻辑框架之内的。从此意义上看,文艺美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有“时代性强”而“学理性弱”的特征。文艺美学作为学科而诞生,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这种不以“学理性”而以“时代性”为学科建制依据的做法,正是文艺美学不断被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暂且不去辨析学科建制到底应该以“学理性”还是“时代性”为理据,只在回顾文艺美学学科建制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文艺美学学科建制的“时代性”特征。或许,由此会解开一直缠绕在文艺美学身上的“学理性”与“时代性”的纠葛和难题。
  毋庸讳言,文艺美学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显现出“学理性弱”而“时代性强”的“中国性”特征。具体而言,文艺美学的兴起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时代产物。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以前,文学艺术研究的理论思维方式和学科知识范型一直处于单一、僵化的状态,导致人们很少从艺术审美的视角来研究文学艺术。正如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杜书瀛曾说的,1985年左右,他越来越感到死死固守在认识论美学的阵地里面不敢越雷池一步,并不能完全恰切地抓住艺术和审美的特点。正是在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历史语境中,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开始突破僵化困局,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思想方式和知识范型,文艺美学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应运而生的。在特定时代的特定要求中,文艺美学以学科建制的形式改变了整个时代的文学艺术研究范式,这一“时代性”特征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其文化思想意义只有在“时代性”的历史语境中才能真正彰显出来。
  不无遗憾的是,在“学理性”不断加强而“时代性”相对减弱的今天,人们往往忽略了文艺美学学科设立的时代性意义,以更为严格的学理性要求来质疑文艺美学作为学科存在的合理性。这种以“学理逻辑”置换“历史时代”的“去语境化”做法,需要我们在对文艺美学重新“语境化”的过程中,对其加以认识和反思。
  (摘编自宋伟《文艺美学再出发——新时代语境中的人文艺术学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艺美学在中国备受关注且充满争议,这和其学科合理性有待证明有着紧密的联系。
  B. 文艺美学应该在新的时代彰显其“时代性”旨趣,从而实现文艺美学的再出发。
  C. 对于学科建制,人们很少说“一代有一代之学科”,这与其具有相对稳定性有关。
  D. 文艺美学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具有“学理性弱”而“时代性强”的特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文艺美学发展现状为立论基础,论证了新时代语境中文艺美学再出发的相关内容。
  B. 文章主体部分从学理性与时代性两个维度展开论述,侧重论述了文艺美学的时代性特征。
  C. 文章第二段通过阐述文艺美学在学科属性和定位上的不确定性,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D. 文章转述了文艺理论家杜书瀛的话,有助于论证中国文艺美学的兴起具有时代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抛开学科建制的理据问题,我们就可以弄清文艺美学在学理性与时代性上的纠葛和难题。
  B. 文艺美学不断被质疑的最重要原因是,它只是单纯地以“时代性”为学科建制依据。
  C. 文艺美学推动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文学艺术研究的发展,打破了文艺理论的僵化困局。
  D. 当下对文艺美学的研究仍有不足,我们需要对新时代语境下的文艺美学有更多的认识。
  山西省太原市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朱子语类》中有《总论为学之方》一卷和《读书法》两卷。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荀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为我们指点门迳。
  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中国的旧方法,和今天西方的新方法相比早已落伍了。我曾经比较过朱子读书法和今天西方所谓“诠释学”的异同,发现彼此相通之处甚多。“诠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