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6660字。

  0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十五所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有哪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言生活,在文化界早就是相当热门的话题。百余年前的《文学革命论》里说,文章就得平易、通俗,“雕琢的阿谀的铺张的空泛的贵族古典文学”该被淘汰。照这个观点看,有创新性,时代性的网络语言当然该算作最新鲜的中文血液——不少网络词语进入权威辞典、主流媒介,就是明证之一。而从另一面看,各界人士对网络语言的激烈抨击,也昭彰了此类“新语文”的副作用,比如同质化,平庸化,恶趣味,等等。
  有关这个话题的争议颇多,但有一个话题似乎未被集中思考——当我们在网络上打字、发言的时候,到底是在做什么?
  按通常的说法,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交流,而交流应该是一种信息互换的过程。为了完成这种交际行为,发言者需要推敲文字,掌握修辞技巧,熟悉文化语境,使“言”能及“意”。如果是出于这种目的,那么快节奏的网络时代依然需要精准、清晰的语言(只不过具体标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章)。但假如发言者只希望“圈地自萌”,那么上述努力就未免显得多余了些。对“yyds”“绝绝子”等网络热词,似乎可作如是观。
  长期浸淫网络社区者,应该很容易就能发现以下现象——对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评论的文案常常大同小异,甚至连图片也常常混用、盗用。这除了代表创意的匮乏和对知识产权的漠视外,更能看出一点:在“专注自家”的前提下,不需要与持不同立场者交换信息,只要熟练运用网络热词作为“切口”就足够了,意义可以随时被赋予,也可以随时应需改变。在公开场合,以首字母缩写方式指代人物、事件很容易产生误会,但如果是一个互相熟悉的小圈子,则不需要考虑这些。脂砚斋批《红楼梦》时,有“西堂产九台灵芝日也”之类批语,学者孜孜矻矻不得其解,但不妨碍圈内人借助隐微书写的方式,记录某些不欲明言之事,传递某些微妙的情感。这种手法在当代亚文化中依然相当常见,能“偷天换日”的文案亦复不少。
  常见的评论有两种。一类如暗语,让圈内人一目了然,圈外人不易索解;一类则在“知识仓库”中,确保读者能够秒懂,几乎无需门槛。开着弹幕观看网络视频时,观者的关注点常常不在视频本身,而在于那些“高能”的刷屏弹幕。视频影像被简化为“名场面”,而“名场面”被弹幕文字遮蔽,并令人感到极大愉悦。从常理来想,在看视频的过程中发弹幕似乎是一种即时的个性化表达,但在这种场域中,符号取代了语境,成为足以简化一切严肃思考的狂欢:除了霸屏的“梗”,屏幕上常常并无其他有效信息。
  凡此,当然有传递“信息”的效用,但更像是左右手的交换,很难提供新的解释可能性。当然,这与发言者的目标也常常相关——以最经济的方式建立身份认同,进入属于自己的舒适圈,抵御持不同立场的他者。这种观念,也在智能推荐算法的加持下愈发巩固。至于如何用一种比较妥帖、高效的方式说服持不同观点者,似乎不在发言者的考虑范围之内:异见很容易沉没在重复式评论的海洋之中,要做的只是让合乎自己口味的评论遍布各个角落。此“网”足以限制个性化表达、理性思辨的能力。
  在当下环境,如何在熟练运用网络语言、理解网络思维方式的同时,不失却自我校正的能力?这种特殊语言形式背后折射的媒介生态,社会心态,颇值得深入研讨。对此,《庄子•齐物论》里提供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寓言: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
  (摘编自张昊苏《如何挣脱网络语言之“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部分网络语言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只有少数存在同质化、平庸化等缺点。
  B.通常来说,语言的功能就是互换信息,而互换信息就要使用精准、清晰的语言。
  C.弹幕被打开后,网络视频的观众就只会关注霸屏的“梗”,从而缺乏严肃思考。
  D.智能推荐算法能够巩固发言者建立身份认同,进入属于自己舒适圈的观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连续以问题为导向,逐步引出话题,对现阶段网络语言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B.文章举脂砚斋批《红楼梦》之例,是为了论证以隐微书写表达微妙情感的方式在古代出现过。
  C.文章对常见的评论形式进行了分类阐述,接着着重对“弹幕”这种评论进行了具体分析。
  D.文章结尾引用《庄子•齐物论》中的寓言故事,明确给出了摆脱网络语言困境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房奴”等网络热词进入权威辞典,表明一些网络语言可以成为新鲜的中文血液。
  B.网络上评论文案雷同,图片混用、盗用,可以看出这些发言者就是在“圈地自萌”。
  C.“yyds”这一形式的网络词语,如果进入互相熟悉的小圈子,就能传达某些微妙情感。
  D.以弹幕为代表的重复式评论,会抵制异见,限制人们的个性化表达和理性思辨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森林康养是以利用森林环境为基础,以适宜的措施为手段,以大众健康为目标,所开展的养生活动。国内外研究证实,森林环境对高血糖、高血脂、糖尿病等常见的慢性病都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早在19世纪40年代,德国就在巴特•威利斯赫恩镇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森林浴基地,创建了“库乃普疗法”。在美国,森林康养已经融入国民生活。日本林野厅于1982年首次提出将森林浴纳入健康的生活方式,截至目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