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0280字。
青岛市4区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2021.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此,本版特组织几位青年经济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以飨读者。
主持人:碳达峰、碳中和是当今社会的热词,是国家未来几十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我周围很多青年人都非常关注这个问题。请老师们介绍一下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二者是什么关系?
王克: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达峰之后进入逐步下降阶段。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具体讲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二氧化碳的去除量相互抵消。
张志强: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前置条件,只有实现碳达峰,才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时间和峰值水平直接影响碳中和实现的时间和难度:达峰时间越早,实现碳中和的压力越小;峰值越高,实现碳中和所要求的技术进步和发展模式转变的速度就越快、难度就越大。峰值水平越低,减排成本和减排难度就越低;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越长,减排压力就会越小。
王珂英:从各国碳达峰路径看,碳达峰后会经历一个平台期,之后随着技术进步,碳捕集技术和负排放技术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碳排放水平会持续下降,进入良性循环,并最终实现碳中和。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承诺用全球最短的时间——30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个任务非常艰巨。这意味着我国从碳达峰到实现净零排放,几乎没有缓冲期。
主持人:我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紧、任务重,我们为什么要作出这一承诺?换句话说,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是什么?
王克:从国际看,2016年全球178个缔约方共同签署《巴黎协定》,形成了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我国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高度契合《巴黎协定》要求,是全球实现1.5度温控目标的关键,展示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面临如此巨大的挑战,中国仍要坚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因为中国向世界做出了庄严承诺,更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王珂英:当前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我国主动作出的战略决策,可借此推动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形成新的发展方式。在全球经济社会能源变革的大趋势下,有助于倒逼中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加快构建起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
主持人:我国现阶段处于工业化后期,不同于已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我国仍需继续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挑战?
张志强:首先是必须追求产业结构的低碳化。其次是需要培育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先天具有低碳化的优势,尤其是新兴服务业。
王珂英:产业结构调整是降低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但资源型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碳减排将面临更艰巨的挑战。长期以来,对资源的依赖造成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的扭曲,影响了产业结构的正常演进,这些地区能否完成碳减排任务,是全社会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关键。
王克:碳中和意味着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能源体系和相关基础设施的重构,这将是一个利益重组的过程,在技术、经济、社会等层面都是重大挑战。一方面,我国的基建规模虽然世界第一,但人均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在这样的发展阶段,要有效控制碳排放存在较大困难,需要找到切实可行的转型路径。另一方面,产业转型也存在很大风险。
主持人:碳达峰、碳中和为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变革,同时也为能源转型、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合作带来巨大机遇,请介绍一下具体存在哪些机遇?
张志强: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需要颠覆工业革命以来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能源消费结构,而且需要创造新的行业和产业盈利模式。
未来碳中和下的投资有巨大成长空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助于扩大我国的投资规模。
王克:碳中和将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或催化剂。此外,大量与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应用相关的持续巨额投资,在提升我国在低碳科技革命领域国际竞争地位的同时,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能。
王珂英:我国绿色金融也会获得更快发展。未来电力行业清洁发电设备投资、交通运输行业电动化进程、新能源汽车及航空航运设备的低碳改造、制造业低碳设备大规模投入、低碳基础设施建设、碳捕捉碳储存领域的投资,都意味着庞大的绿色投融资需求,无疑将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主持人:研究碳达峰、碳中和,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个学科领域。目前“碳中和经济学”受到广泛关注,请问该如何从经济学视角解释碳达峰、碳中和?经济学可以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哪些支持?
王克: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实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碳排放容量成为一种稀缺性资源,碳中和经济学就是从配置碳排放容量这一稀缺资源入手的。配置碳排放容量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明晰和分配全球温室气体容量资源产权的过程。在一个主权国家内部,可以通过国家强制力对这一产权作出强制性定义,然后选择相关政策手段如财政、税收或排放贸易等加以执行。在全球层面分配碳排放容量,目前只能通过跨国谈判和协商来确定。
(摘编自2021年06月22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碳达峰、碳中和是同一目标的两个阶段,尽力降低峰值,尽早达到峰值,实现碳中和的压力和难度就越小。
B.各个国家碳达峰的峰值是不同的,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的历史最高值是不同的,达峰之后会有一个平台期。
C.我国资源型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碳减排任务能否完成,是全社会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关键。
D.碳中和经济学是研究碳排放容量这一稀缺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学,它对如何分配碳排放容量的研究全面而深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提出碳达峰的目标时间是203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时间是2060年前,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没有缓冲期。
B.我国主动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这有助于倒逼中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加快绿色低碳经济体系的构建。
C.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与机遇。从目前形势来看,挑战远远大于机遇。
D.我们只要能做好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能源体系和相关基础设施的重构,就为产业转型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3.下列各项的表述,从访谈文体角度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采访者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话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向被访者提问,访谈主题明确,思路清晰。
B.采访者主要采用了直问、趣问的提问技巧,提问简明清晰并且针对性非常强,有利于被访者明确回答问题。
C.被访者回答全面详实、逻辑性强,专业性强,体现青年学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表现出良好的学术敏感性。
D.访谈内容往往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或事件,本文访谈内容“碳达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