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6420字。

  秘密★启用前
  云南省三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二)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新诗究竟应该怎样发展?从根本上说,这个问题与新诗所从属的文化有关。我们认为,新诗所从属的文化,或者说它的文化根源,既不是中国古代诗所从属的古代文化即传统文化,也不是西方诗所从属的西方文化;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也不是这两种文化的结合。新诗所从属的文化,是由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关的异质因素发展、壮大而来的一种新文化,这就是中国现代文化。这种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异质,却与西方文化同质,因而受到后者的鼓励和诱导,并必然表现为对后者更多的借鉴和学习。当然,由于新诗所根源的文化与西方文化同质,它必然具有类似于西方诗的规律和特性。
  ②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是体现伦理道德性质的德性文化,其主要以群体人本精神、中和精神、辩证精神以及更为根本的“天人合一”观念,决定和制约古代诗的各个方面。而中国古代诗各方面的规律和特性基本上不为中国新诗所具有,因为中国新诗已经不具有古代诗那样的文化根源。西方文化主要是体现科学理智性质的智性文化,它源于古希腊而延续至今如果说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观念即“天人合一”观念的话,那么智性文化的核心观念则是主客二分观念,在主体方面,它发展出人本精神。智性文化的人本精神的特点在于它是个体本位的,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群体本位很不相同。这种个体人本精神决定了西方诗的情感主要是自我情感,其题材主要是内在心灵性题材,如爱情题材、哲理题材等。西方诗的另一大题材是宗教题材。由于基督教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感也富于个人心灵性,宗教题材与西方诗的个体人本精神和自我情感有吻合的一面。这大约是西方诗中宗教题材长盛不衰的一个原因。
  ③西方诗意象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明显地以真为基础(中国古代诗意象则以善为基础)。我们看到,西方坤的个体人本精神及相应的自我情感归根到底是基于智性文化的,是智性文化的求真精神在诗中的表现。就西方诗意象中的“意”与“原”的关系看,两者之间一般存在着“张力”。张力的意思指“意”显得并不为“象”本身所具有,而是通过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是诗人主观地加在“象”上的。这样的意象就往往是二重性的乃至多重性的,不像中国古代诗的意境那样是浑然融合、物我同一的。西方诗的两个突出手法是细致描写和赋形变形。描写可分为内在心理描写和外在物象描写,这种细致描写体现着西方智性文化根源上主客二分的两极性,这与中国古代诗对意象融合的整体性简约描写形成很大的反差。
  ④我们看到,上述西方诗歌诸方面的规律和特性基本上也为中国新诗所具有,那是因为中国新诗具有与西方诗歌类似的文化根源。
  ⑤中国新诗,从题材上看,重要的是最富于智性文化的个体人本精神和自我情感性质的题材,也就是爱情题材和哲理题材,并且从发展趋势看,这两种题材是日渐深广地展示着。此外,中国新诗在运用直觉、梦幻、
  无意识等来发掘和表现诗人心理乃至生理上的独特感受方面,也类似西方诗,却与中国古代诗大不相同。这种情况在新诗中的现代主义诗中就有,在朦胧诗尤其“第三代”诗中更多。有的第三代诗还具有后现代主又特征,如描述日常琐事,进行奇特玄思,组合、拼贴词语,主张取消自我主体,削平理性深度等,显得相当客和冷漠。但这种创造其实相当主观随意,仍然是诗人自我意识的一种隐在的或者变相的表现。
  ⑥鉴赏新诗意象,我们能明显感到诗人是在着意用“象”来表达某种“意”,这就使“意”与“象”之间不是浑然融合,而是存在着张力。如闻一多《死水》一诗中的“死水”意象。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中,意象的“意”与“象”能达到一定程度的融合,但其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等意象以及诗中不断出现的“我”,使读者脑海在出现康桥意象的画面和意思的同时,还出现其他意象的画面及相关的意思,因而使整首诗的“意”与“象”不能完全做到浑然融合,即不能真正做到物我同一。在新诗中,像《再别康桥》那样带有意境性的诗是很少的,一般的诗追求意象的新奇、精警,而不是追求意境的优美、和谐。所以从总体上看,新诗不富于意境美,而富于意象美,这一点与西方诗类似。意境是以“天人合一”观念为根基的中国古代德性文化的特定产物,在以主客二分观念为基础的现代智性文化中,它已经不是诗人追求的目标。
  ⑦总之,中国新诗的文化根源是从中国古代文化生长出来或者说转型而来的中国现代文化。这种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异质,却与西方文化同质。所以,它使从属于它的中国新诗在性质和特点上表现出与古代诗较大的差异性、较小的相似性;与西方诗较大的相似性、较小的差异性。既然这是由新诗的文化根源决定的,我们对新诗就不可能另有所求了。
  (选自陈本益《中国新诗的文化根源》,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新诗的文化根源不是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与西方文化同质的中国现代文化,所以它具有类似西方诗的规律和特性。
  B.从属于中国现代文化的中国新诗在性质和特点上表现出与古代诗较小的差异性、较大的相似性。
  C.西方诗里宗教题材长盛不衰的原因是基督教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感也富于个人心灵性,宗教题材与西方诗的个体人本精神和自我情感有吻合的一面。
  D.中国新诗中有的第三代诗还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如描述日常琐事,进行奇特玄思等,显得很客观、冷漠,而诗歌的这种创造也是如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段以中国新诗的发展方向为论题,引入对中国新诗的文化根源问题的阐述,从而确立论点:中国新诗根源的文化与西方文化同质。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在②③两段中,又以对比论证的方法从中国古代和西方的文化性质、诗歌意象特点、诗歌手法方面论证了论点。
  C.第⑥段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为论据,是为了论证新诗不富于意境美而是富于意象美的观点。
  D.第⑦段的结论照应开头,尾句的补充交代使得论证更加严谨周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中国新诗中很少的带有意境性的诗歌,与中国古诗中典型的意境如王维的《鸟鸣涧》、柳宗元的《江雪》、陶潜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中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B.中国新诗意象中的“意”与“象”之间是存在张力的。从总体上看,新诗不富于意境美,这与以主客二分观念为核心的西方诗相同,因为在智性文化中,诗人追求的目标并不在于意境。
  C.新诗中关于爱情题材的诗篇是在日渐深广地发展展示着的,但和古代文人爱情诗仍有相通之处,带者伦理教化的色彩,同时又体现个体人本精神和自我情感性质。
  D.说中国新诗从属于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发展出来的一种异质文化,则意味着中国新诗基本上不具有古代诗的规律和特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要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疫情影响,多国出台了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农产品出口限制政策,全球粮食供应受到明显影响,国际粮食市场出现了价格波动。多个国际组织担心,这会引起“示范效应”,进而演变为全球粮食危机。
  我国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国,粮食需求量大,但是稻谷、小麦、玉米这三大粮食作物的产量在常规年份还是能够达到供需平衡的,都能保持在98%以上的自给率。2020年,大米和小麦全年进口量仅占当年产量的1.8%和2.3%。所以即便是危机年份,主粮安全方面也是有所保障的,主要影响还是体现在价格波动上。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