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230字。
保密★启用前
广东省2022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二)
语文试题 2021年12月
本试卷共9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 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后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苏东坡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百读不厌”就出在这里。诗原是勉励落第的读书人,“旧书”也指的是经典。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处处贯通,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但是后来所谓“百读不厌”,往往不指经典而指一些诗,一些文,以及一些小说。吟诵诗文是为了欣赏,甚至于只为了消遣,阅读小说更只是为了消遣。能够教人“百读不厌”,那些诗文和小说到底是靠了什么呢? 诗文主要是靠了声调。过去一般读者大概都会吟诵,他们吟诵诗文,从那吟诵的声调或吟诵的音乐得到趣味或快感,意义的关系很少;只要懂得宇面儿,全篇的意义弄不清楚也不要紧。民间流行的小调以音乐为主,而不注重词句,欣赏也偏重在音乐上,跟吟诵诗文也正相同。感觉的享受似乎是直接的,本能的,即使是字面儿的影象所引起的感觉,也还多少有这种情形,至于小调和吟诵,更显然直接诉诸听觉,难怪容易唤起普遍的趣味和快感。 小说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了故事或情节。人们在儿童时代就爱听故事,尤其爱奇怪的故事。成人也还是爱故事,不过那情节得复杂些。在封建社会里,农民和小市民是受着重重压迫的,他们寄托希望于超现实的神仙,神仙化的武侠,以及望之若神仙的上层社会的才子佳人;他们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会变成了这样的人物。这自然是不能实现的奇迹,可是能够给他们安魅、趣味和快感。
封建社会渐渐垮了,五四时代出现了个人,出现了自我,同时成立了新文学。新文学提高了文学的地位:文学也给人知识,也教给人怎样做人,不是做别人的,而是做自己的人。而新文学跟过去的诗文和小说不同之处,就在它是认真的负着使命。早期的反封建也罢,后来的反帝国主义也罢,写实的也罢,浪漫的和感伤的也罢,文学作品总是一本正经的在表现着并且批评着生活,扬弃了消遣的气氛,回到了严肃,自然不再注重“传奇”,不再注重趣味和快感。
新诗或白话诗和白话文,它得说出人人心中所欲言而不能言的,自然就不注重音乐而注重意义了。小说也不注重故事或情节了,它的使命比诗更见分明。至于文,长篇议论文发展了工具性,让人们更如意的也更精密的说出他们的话。发展在后的小品散文,倒是回到趣味中心,企图着教人“百读不厌”的。然而时代太紧张了,不容许人们那么悠闲;大家嫌小品文近乎所谓“软性”,丢下了它去找那“硬性”的东西。
文艺作品的读者变了质了,作品本身也变了质了,意义和使命取代了趣味,认识和行动取代了快感。这也许就是所谓“硬”的解释。“硬性”的作品得一本正经的读,自然就不容易让人“百读不厌”。于是“百读不厌”就不成其为评价的标准了,至少不成其为主要的标准了。
但是在我们的现代文艺里,让人“百读不厌”的作品也有的。例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茅盾先生的《幻灭》三部曲,这几个作品的好已经定论,它们的意义和使命大家也都熟悉。《阿Q正传》里的幽默和三部曲里的几个女性,都产生让人“百读不厌”的趣味。不过这里的幽默决不是油滑的,无聊的,也决不是为幽默而幽默,而女性也决不就是色情,这个界限是得弄清楚的。有些作者忘记了自己的边界,放纵到色情上,以及粗劣的笑料上,去吸引读众,这只是迎合低级趣味。而读者贪读这一类低级的软性的作品,也只是沉,说不上“百读不厌”。 (摘自朱自清《论百读不厌》)
材料二:
在新世纪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玄幻小说、仙侠小说、架空小说、言情小说等类型小说在受众中拥有较高的关注度,这些类型化作品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叙事模式。当网络文学建立较为成熟的盈利模式之后,涌入的文化资本聚集于类型文学的生产与IP开发,进一步强化类型文学的娱乐功能与商业价值。但是,过度的商业开发会抑制网络文学的原创性,类型文学在烂熟套路的宋缚下失去了新鲜度。以玄幺]小说生产为例,在与网络游戏开发的联动过程中,“废柴”逆袭、打怪升级、美女珍宝成为核心的叙事法则,过度的重复很容易催生受众的厌倦心理,大多数根据玄幻小说改编的在线游戏经营寿命都很短暂,其根源就是人物、情节、模式的严重面同。当幻想类网络文学遇发展瓶颈时,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迎来极好的发展契机。从创作实绩来看,阿刷的《大江东去》、齐橙的《大国重工》、小桥老树的《侯沧海商路笔记》、卓牧闲的《韩警官》等作品,既以责任感和使命感反映鲜活的现实,又以接地气的文风贴合大众趣味,回应民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批以玄幻小说奠定地位的网络作家纷纷涉足现实题材创作,这是网络文学风尚转变的典型反映。唐家三少的《拥抱谎言拥抱你》《为了你我愿意热爱整个世界》和《斗罗大陆》相比,写法和风格都大异其趣。 (摘自新华社《网络文学新趋势》)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读不厌”最早指向经典作品,经典内涵丰富,要多读熟读,才能领会其中的课题和相关考证。
B.五四时代,新文学作品创作强调文学表达的意义与使命,文学创作应与时代紧密结合,凸显“硬性”。
C.“百读不厌”之所以不再是新文学主要的评价标准,是因为时代变了,读者变了,作品使命变了。
D.在新文学成立之前,“百读不厌”的作品不是让读者获得感觉上的享受,就是给予他们做梦的自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幻想类网络文学遭遇发展瓶颈时,一部分网络作家通过创作的转型探索,走出了一条文学创作新路径。 B.网络文学的发展陷于类型化的怪圈,虽满足了读者的阅读趣味但却削弱了文学创作的现实感与厚重感。
C.从《斗罗大陆》到《拥抱谎言拥抱你》,唐家三少完成了文学创作的蜕变,标志着网络文学转型的完成。
D.朱自清否定将“百读不厌”作为评价标准的必要性,这说明作品不必令人“百读不厌”也仍有其价值。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与朱自清对《阿Q正传》的评价最接近的是(3分)
A.鲁迅:我也并没有把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它的力量,来改良社会。
B.胡适:“活”的文学,需用人喜闻乐见的白话进行创作,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
C.韩少功:文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文学的)主要任务是产出新的人物形象、生活感受、思想方法、审美范式。
D.郭沫若:今日的文艺,是我们现在走在革命途上的文艺,是我们被压迫者的呼号,是生命穷促的喊叫,是斗士的咒文,是革命预期的欢喜。
4.材料一是如何围绕“百读不厌”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根据两则材料,请简述网络文学需从哪些方面着力,方能革除弊病,创作出新世纪“白读不厌”的好作品?(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追击(节选)
魏巍
刘大顺早已看好了接近敌人的道路,就带着两个新战士悄悄地钻进树林里。
这片松树林一直延伸到敌人左边。他们迅速隐蔽地穿行着,踏着积雪下了山坡。看看到了树林尽头,才发现离那三个敌人还有一段距离。那三个敌人正在那里坐着吃东西。有一个人仿佛吃完了,手一挥,把一个罐头盒子当哪哪地扔到旁边。刘大顺提着枪沉吟了一下。他想,如果贸然钻出树林,敌人发现,势必拼命逃跑,也就难得抓住活的。他再一看,敌人后面有一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