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720字。

  广东省六校2022届高三12月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2021.12.07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 2B 铅笔将对应的信息点涂黑,不按要求填涂的,答卷无效。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和“人”可以说是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天人关系”问题则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宋朝的思想家邵雍说得很明白,“学不究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天人关系问题的认识有种种不同的理论,例如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道教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等等。这些学说,在中国历史上虽有一定影响,但唯有“天人合一”学说影响最大,它不仅是一个根本性的哲学命题,而且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一种思维模式。
  在中国哲学史上,讲“天人合一”的哲学家很多。也许成书于公元前三百年前的《郭店楚简•语丛一》中的“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最早最明确的表述。它的意思是说,《易经》是一部讲会通“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即“天人合一”)的书。由《易经》开始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的思考、一种思维模式,或可对我们解决当前生态问题有所启发。
  我们不能把“人”和“天”看成是对立的,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之始生,得之于天”。“人”不仅应“知天”,而且应该“畏天”。现在人们强调“知天”,只是一味用“知识”来利用自然,以至于无序地破坏自然,把“天”看作是征服的对象,而不知对“天”应有所敬畏,这无疑是“科学主义”极端发展的表现。“知天”和“畏天”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着“人”对“天”的一种内在的责任。
  我们不能把“天”和“人”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外在关系,这是因为“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是相即不离的。“人”离不开“天”,离开“天”则“人”无法生存;“天”离不开“人”,离开“人”则“天”的活泼的气象无以彰显。这种存在于“天”和“人”之间的内在关系正是中国哲学的特点。如果“人”与“天”是一种外在关系(即它们是相离且不相干的),那么“人”就可以向“天”无限制地索取,而把“天”看成敌对的力量,最终人将自取灭亡。所以“天”和“人”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存在着内在的相即不离的关系。不了解一方,就不能了解另一方;不把握一方,就不能把握另外一方。所以说,“为天地立心”就是“为生民立命”,不可分为两截。
  “天”和“人”之所以有着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皆因“天”和“人”皆以“仁”为性。“天”有生长养育万物的功能,这是“天”的“仁”的表现。“人”既为“天”所生,又与“天”有着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那么“人”之本性就不能不“仁”,故有“爱人利物之心”。如果“天”无生长养育万物的功能,“人”如何生存,又如何发展?如果“人”无“爱人利物之心”,无情地破坏着“天”的“生物之心”,同样“人”又如何生存?因此,中国哲学认为,不能把“天”和“人”看成是不相干的两截,不能“研究其中之一能够不牵涉另一个”。
  “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体现着“天”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它不仅包含着“人”应如何认识“天”的方面,同样也包含“人”应该尊敬“天”的方面,因为“天”有其神圣性(神性)。故而,虽然中国哲学(主要是儒家哲学)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但它却有强烈的宗教性,可以起着某种宗教的功能。中国哲学(主要是儒家哲学)强调“天”和“人”存在着一种内在相即不离的有机联系,“天人合一”不仅意味着“人”对“天”的认知,还强调“人”应在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过程中达到“人”的自我超越。无论如何,这样一种思维路径对我们走出“天人二分”(或“天人对立”)的困境是十分有意义的。
  从上述四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对解决“天人关系”无疑有其正面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它赋予了“人”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人”必须在追求“同于天”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身超越,达到理想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当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可能直接解决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生态问题。“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哲学命题、一种思维模式,无疑会从哲学思想上为人们解决“天人关系”问题以及当前存在的严重生态问题提供一种有积极意义的合理思路。
  (摘编自汤一介《论“天人合一”》,有删改)
  材料二:
  “天人合一”,语出张载《正蒙•乾称》。作为一种表达天人之间关系的特殊思想,它成熟甚早,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是儒家等学派所阐发的宇宙观之核心理念之一。从儒家的“四书”、《易传》,到道家的《老》《庄》等,无不以天人相和谐为其思想旨归。但何为天?何为人?又如何相合?则各呈异说、内涵丰富,构成了先秦诸子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天人合一”的思想,历经秦汉、隋唐、宋明,下至晚清,经历了极为复杂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就儒学之主流而言,大致有汉儒的天人感应说、汉唐间的自然论、宋明时期的“天理”以及性即理、心即理等,一直到近代西学传人,又有了科学诸解释。在现代学术研究的方式和视野之下,“天人合一”观念成为历史叙述的内容,同时也作为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的重要资源之一被重新加以理解和阐释。总的说来,在科学宇宙观和自然进化论已经成为常识,并为一般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情形下,再来谈所谓“天人合一”,其论说的前提必然包含了对科学知识的承认,也预设了现代性批判的眼光,即对迷信观念的鄙夷和对宗教信仰的排斥,以及知识的分类意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等等。
  在此背景之下,对“天人合一”的阐释,一般是用中西文化比较的方式来进行的,有意模糊了传统儒、释、道的思想界线,从中国文化之总体特性来确立其现代意义。其现代诠释,大略可概括为三种模式:一是科学的理解;二是历史的解释;三是哲学的阐发。
  (摘编自景海峰《“天人合一”观念的三种诠释》,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传统哲学中,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天”与“人”的关系,它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
  B.成书于公元前三百年前的《郭店楚简•语丛一》是一部会通“天道”和“人道”关系的书,它最早最明确地提出“天人合一”思想。
  C.儒家认为,“人”是“天”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不仅应该“知天”,还应该“畏天”,对自然的肆意破坏是对“天”缺少敬畏的行为。
  D.在科学思想深入人心的今天,人们对“天人合一”的讨论,必然会加入科学的眼光、批判的思维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传统哲学对“天人关系”有种种不同的理论,其中有些甚至针锋相对,如司马迁与邵雍的认识。
  B.“天即人,人即天”,从这个意义上讲,“为天地立心”与“为生民立命”关联紧密,不能孤立理解。
  C.在对“天人合一”的认识上,儒家思想因其宗教属性而认为“天”具有神性,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
  D.只有认识到传统儒、释、道思想并无本质区别,才能对“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进行现代学术研究。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项是(3分)(    )
  A.“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B.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D.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4.材料二是一篇论文的综述部分,请梳理其行文思路。(4分)
  5.请结合材料一古人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谈谈对我们当下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的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6~9题。
  重庆的懒腰 
  李海洲
  在食客的世界里,江湖和武侠、码头、恩怨无关;一口锅里的江湖,只和民间、游鱼、美食、老饕有关,只和厨中的人、盘里的芬芳、月亮下各种颜色的空酒瓶有关。
  那么,江湖里的一尾游鱼究竟有多少种吃法?我所居住的山城重庆,江河纵横,水源肥美,烹鱼的手段各有短长,生煎、红烧、炭烤、水煮……运刀的人出手如风,一尾鱼被完美解开的过程,就像生活被晨光丝丝照亮。一盆热气奔腾的鱼,加上半壶人约黄昏的酒,鱼汤泡饭,鱼肉佐酒,即使是冷雨萧索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