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4880字。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梁晓声与共和国同龄。他出生八天后,新中国宣告成立,说梁晓声是“共和国作家”,名副其实,梁晓声的人生命运,天然地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是亲历者,70多年的风风雨雨他都经历过,而且都对他的人生发生过影响;他是见证者,国家和人民是怎么从一穷二白走到今天的,他有发言权,也有说服力。他一直在与时代同行,中国社会发生的新的变化吸引他去关注,去思考,他也未曾懈怠过。他从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角度,秉持着社会良知和责任,用他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他从来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是他作为一个作家的人生使命。
  梁晓声对这个时代充满感情,是时代的发展进步推举着他,让他不断获得观察和思考的角度和视野,更新自己的方法和路径。他说他的写作,是在做一个时代书记员的工作。他进入这个时代,观察这个时代,思考这个时代,这种执着和认真,奠定了梁晓声现实主义的坚实基础。《人世间》是梁晓声的人生阅历、文学经验和思想储备的一次全方位的调动。《人世间》无疑代表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
  作为一位作家,梁晓声的底层生活遭遇,本能地驱策着他去关注底层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对他们生活的艰辛和不易,给子深深的怜惜和同情。所有这些,都能从《人世间》中找到梁晓声诚恳的表迷。与此同时,梁晓声在《人世间》里,更写到了普通百姓在生活重压下的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他们的抱团取暖、手足相助,他们的善良正直、乐观坦荡,他们对情义的看重、对命运的抗争,以及他们为改变生存处境所付出的努力。
  而且,在《人世间》里,梁晓声笔下的平民,并不是笼统或绝对的,而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体。当生活得到一定的改观,潜沉在底层社会中的狭隘、自私就会自自然然地显露出来。《人世间》写到,和周秉昆一同长大、一路相互照应的曹德宝,因为自己没能得到一套更好的房子,不惜实名举报秉公办事的副市长周秉义。梁晓声对这种刁民行为持明确的批判态度。小说里的一个细节,是这样处理的:周秉昆和曹德宝不经意间相遇了,后者低下头,一晃而过。梁晓声不是靠说教,而是靠当事人自己的羞愧和无地自容,来体现作为社会人应有的是非好恶之心。
  梁晓声具有深厚扎实的平民意识,但又绝不仅仅是平民意识。在国家逐步走向现代化、民族迈上复兴征途的宏大时代背景下,梁晓声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人世间》里,形象而艺术地表达了只有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才能彻底改变平民百姓人生命运的道理。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人生向往,要靠知识和能力、正直和道义、友善和互助、责任和担当、奋斗和努力来得以实现。这是梁晓声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的应有之义。
  那么,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人世间》是对"好人文化观"的形象表述。它从价值取向上,彰显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作者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集,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同时《人世间》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人是这样的,但应该是那样的,这是梁晓声提出“好人文化观”的前提。
  在《人世间》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即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深陷困境,也要互帮互助,自立自强。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人世间》里无时无处不在体现这种思想的光辉。我们从《人世间》中不难看到,当生活中的矛盾处在不可调解之时,总有一种正直的友善的力量,内在地驱策着生活向前推进。而矛盾的调和与解决,又往往得助于梁晓声价值取向的牵引。以周志刚为例,当他得知小儿子周秉坤与经历复杂的郑娟相爱时,惯怒至极。他了解到郑娟的付出之后,帮小儿子整理行李,把他送往郑娟家里。他对周秉昆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恩不报,那是不义。……再愁再难的日子,你都要为那边三口把日子给我撑住,而且让他们觉得有了你就有了希望!”而周秉昆原以为是父亲要赶他出门。这个时候的他,泪如泉涌。
  正是这样,梁晓声把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小说的人物形象上,让人物立起来说话。里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起到了内在的支撑作用。
  (摘编自李师东《梁晓声<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
  材料二:
  文学的意义究竟何在?
  五十岁以后我经常思考这个问题。
  六十岁以后,我自己对自己给出了回答——不论这个主义那个主义,风格尽可迥异,但宗旨却只有两点——既要写“人在现实中是怎样的”,也要写“人在现实中应该是怎样的”。
  人类还是要进化的。
  人类进化的大方向只能是继续向好人性进化的方向。
  “人在现实中应该是怎样的”,其实始终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品质特征。舍此意义,文学与人类的关系便无足轻重,并且就会在面对“意义”二字时陷于大困惑。
  (摘编自梁晓声《人在现实中应该是怎样的—-关于<人世间>的补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梁晓声与共和国同龄,所以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他本能地成了时代的记录员。
  B.作者认为潜沉在底层社会中的狭隘、自私迟早会自然显露出来,曹德宝即为例子。
  C.生活中的梁晓声具有执着和认真的品质,此品质奠定了他现实主义的坚实基础。
  D.小说《人世间》既有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更有对他们自尊自爱等优秀品质的推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我们想了解作家梁晓声的人生阅历、文学经验和思想储备,《人世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窗口。
  B.周志刚对小儿子婚事态度的转变,表明他看重的是有恩必报、正直善良,以及作为人的责任和担当。
  C.《人世间》的成功,表明优秀作家不是靠说教,而是靠当事人的着愧和无地自容,来体现是非好恶。
  D.“人类还是要进化的。”这句话表明梁晓声坚信人性会继续向好,体现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乐观精神。
  3.根据材料一,为“好人文化观”找一个例证,以下诗句最为合适的一项是(3分)(   )
  A.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B.自牧归夷,洵美且异。
  C.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D.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4.材料一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证梁晓声《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的?请简要概括。(4分)
  5.“人在现实中应该是怎样的”这个说法在两则材料中都有提及,但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文件,提出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等六大体系基本形成,有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