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2250字。
四川省资阳市2020-2021学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Ⅱ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贴在答题卡上对应的虚线框内。
2.第Ⅱ卷和第Ⅱ卷中的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只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何为书信?有事相告却因地域之隔而不得面述,以及因其它缘由不宜面述,且有专门阅读对象,一般用散文写作并遵从一定格式的文字,就叫书信。书信有很多称谓,成因各别。有的因书写工具或方式得名:如“简”“帖”“笺”“札”等,有的有封套而称“函”,有的防止泄密而封板被称为“封事”。古代文人为求名古雅,特别青睐“尺牍”这个称谓。“尺牍”之名最早见于西汉典籍。后世文人喜以“尺牍”命名文集,如明末周亮工《尺牍新钞》,清代许思湄《秋水轩尺牍》等。
春秋战国时代的书信多系公文,或为王公大臣间讨论政务,或为列国诸侯间办理交涉……此际书牍的产生频率与政治繁忙程度成正比。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先秦书牍呆板枯燥,其实里面不乏刚健警人之作,如清人严可均所编的《全上古三代文》,其中的书牍文十分惹眼,颇堪品读。留下焚书坑儒千古骂名的秦朝,没有留下多少文学名作,但李斯多少为秦朝捡回一点体面,其最为后人称道的恰是他的书牍文——《谏逐客书》。汉代,书写材料进步,纸简绢帛并用,书札日繁,不但公牍更多,私函也日益普及发展。亲朋故旧间的书信,以其强烈的主体情思、个人风格开辟了书信的另一方天地,其中的杰作当首推司马迁《报任安书》。
魏晋南北朝,六朝骈偶之风吹进书札,一批工丽华美雅致的抒情小简应运而生。有的作者一味追求文笔华艳,忽视内容;一些书牍锦绣满眼,却不堪卒读;但也有不少精美之作,堪诵堪传。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虽以骈体写信,但以文写景,笔下山川奇丽,文字锤炼精工,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创造力。六朝浮艳文风影响至唐初。韩愈、柳守元倡导“古文运动”,以散体抵制骈文,以充实内容取代竞艳词藻,书体文学逐才又走上新的发展之路。不过韩愈等人的文学观也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文人心灵,书札实用性增强,性灵文字减少。两宋也有很多书简,但可能因为社会矛盾更复杂,政论性书简似乎更引人注目。我们读两宋书信也就读到了两宋历史。
明代前期和清代中后期专制统治严酷,文字狱骇人听闻,整个文学发展都受到影响。但这一时期却是尺牍小品的黄金时代。受晚明文化启蒙与文学浪漫思潮的影响感召,进步文人逐渐疏离专制文化,对官场腐朽本质以及自身生存状态越来越清醒,要求复归自我,保持个性自由独立。他们没有力量推翻专制统治,但却可以在与同道者的通信中相对安全地放胆谈心,抒写性灵。
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媒介和信息载体,历代书信涉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研究中国历史,无论哪个方面,研究者都无法回避书信文献。同时书信这种实用文体丝毫不妨碍写作者驰骋的文学才华。作者受主体情志冲击产生强烈文学意识时,书信的实用功能可能发挥得更好,同时在构思、立意等方面也会拥有强烈审美价值。文学史上,便留下了一批尺牍大师的名字,他们的书信作品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喜欢。
(摘自谭邦和《中国书信体文学史论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信的诞生,主要是因为人们受地域空间阻隔,不能当面谈述所思所想之事。
B.书信产生的年代很悠远,最早出现于西汉,名为“尺牍”,后备受文人青睐。
C.春秋战国时期,外交活动、政治行为愈频繁,公文类书信产生的数量也愈多。
D.明清时期,“书信”成为进步文人之间的一种相对安全的谈心交流沟通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体内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概述了我国书信体文学历史发展的大致面貌。
B.在论述各代书信体文学发展情况时,作者先叙述其发展梗概,后举例详加论述。
C.文中“清人严可均”之例,有力支撑了“先秦书信不乏刚健耐读之作”的观点。
D.作者从“利与弊”两个角度论述了“古文运动”对唐代书信体文学发展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信体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政治风气、文学风潮等因素的影响。
B.古代书信有特定阅读者,现在阅读古代书信的人不固定,身份更广泛。
C.古代书信的价值,既体现在史料文献方面,也可体现在文学审美方面。
D.作者明确倡导写书信时,要学习古代书信中审美性与实用性兼顾的特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建国之初,朝鲜内战爆发。侵朝美军直逼鸭绿江,出动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直接威胁到新中国的国家安全。虽然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的紧急任务,但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中共中央多次召开会议,经过反复权衡,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
彼时,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国力对比极不对称,消极心态成为当时普遍的应激反应。但历史无数次证明,只有应战、敢战、善战方能止战。战斗意味着无比的艰辛,但离开战斗就难言成功。经过两年的相持,交战双方于1953年7月签署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最终取得伟大胜利。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美国叫嚷着要使用原子弹的极限施压之下,在西方世界强大的工业体系背景之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艰难,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