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040字。
江苏省如皋市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奋发奋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一个民族如果抛弃自己的文化,就会失去精神支撑,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赋予时代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又如,崇德向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新时代,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将其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创新表达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需要在创新表达形式上下功夫,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一方面,让表达形式和传播渠道跟上时代发展。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审美情趣、生活习惯,通过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各种形式,运用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种载体,借助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各种机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营造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比如,面向基层、面向大众,深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加强礼仪教育,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动等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人民日报》 2021年02月18日)
材料二:
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积淀了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如何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在当代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深刻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儒、道、禅为一体的思想系统,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开放性和包容性。要想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就需要对它的思想体系进行学习和理解,因此教育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让青少年去学习四书五经、古典诗词等国学经典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举措。但是不能让学习中国传统经典成为一种形式主义——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背诗而背诗,这与让中国传统经典进教育的真正目的——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本末倒置的。只有通过教育让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内化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才能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把握住其精神内核。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而中国传统艺术可以说是其最集中的表现形式,中国戏曲种类繁多,不论是昆曲、京剧,还是黄梅戏、河北梆子,其化妆、服装、语调、唱词、身段、步法无不体现着中国特色,与欧洲的歌剧、日本的能剧等外国戏曲艺术明显不同。中国的水墨画使用宣纸、毛笔、墨汁,讲究“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追求在一幅有限的画境里觅得无限的天地,才有了“马一角”“夏半边”“留白”等绘画手法,这与西方油画的画布、笔刷、颜料等工具以及将绘画当做科学从而追求客观、逼真的传统绘画态度也大相径庭。中国书法更是发展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成为世界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中国传统艺术就是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美的精华,传承中国传统立化,就需要将美通过这些艺术形式传承下去。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上,还应身体力行,落实到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行为范式。炎黄子孙在华夏大地躬耕多年,已形成许多对自然和生活的认识。比如“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先人指导农业耕种的历法,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包括“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则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注重调理、治根的中医让中国人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联系着自然与人的身体,针灸、拔火罐等古老的医疗智慧在海外悄然盛行。不仅如此,品茗、焚香、抚琴、对诗等生活场景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当代社会生活中。所以,通过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因素,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又可以间接地促进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总之,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一个生动体现。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古今中外、优胜劣汰”的原则,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也不能崇洋媚外或唯我独尊,还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就是说要坚持开放、发展和辩证的态度。三个途径虽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中国的文化自觉并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中国文化报》2018年1月2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才能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铸就文化新辉煌。
B.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内涵,需要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并转化为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
C.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在于丰富文化表达形式,更新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各种载体,也在于增强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和获得感。
D.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对待外国文化则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崇洋媚外,即坚持开放、发展和辩证的态度。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创新传统文化表达形式的一项是( )
A.《经典咏流传》围绕经典诗词进行旋律新编和歌曲演绎,同时引入微信“摇一摇”的互动模式,让观众在收看的同时达成分享,发酵和引爆二次传播。
B.2021年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以隋唐歌舞人俑为原型,用唐俑、太极等具象的载体,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完美地呈现大唐盛世,获得了空前好评。
C.《弟子规》在一些国学机构举办的经典诵读比赛中,成为首选读物,甚至走进幼儿园、小学等公立教育体系之中,成为国学启蒙教育的必读书目。
D.河南卫视“端午奇妙夜”晚会中水下舞蹈《洛神水赋》以洛河之神宓妃作为主角,以曹植的《洛神赋》为灵感,用水下舞蹈的方式追忆端午起源的传统文化。
3.材料一和材料二均论述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鹅非鹅
张大勇
相较于其他家禽,鹅不宜亲近,但我打小就偏爱它,及至中年,爱得格外深切。
第一次读到骆宾王的《咏鹅》,我就认定这位早慧的才子一定特别喜欢鹅,要不然,七岁的孩子怎么能吟出那首流传千古的名作来。雏鹅甚是可爱,通体黄毛,间或杂以灰黑几种颜色,摸起来毛茸茸的,连杜甫老人家都爱不释手,赞不绝口:“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成鹅依然逗人喜爱,块头肥硕,白衣胜雪,尤其走起路来,一跩一跩,派头十足,嗓门高爽,说起话来,声大音隆,就连扇扇翅膀,也是一副大大咧咧的模样,到哪儿都动静不小,唯恐他人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