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370字。

  四川省资阳市2020-2021学年度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对应的虚线框内。
  2.第Ⅰ卷和第Ⅱ卷中的单项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第Ⅱ卷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只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般来说,如果一种知识的进入,不至于威胁和瓦解固有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它常常可以被很大度地接纳进来。在日本遭遇西学的时代,并不存在这种性命攸关的思想冲突。首先,当时的日本没有一个既控制所有地域,又垄断全部真理权力、政治权力和宗教权力的“普遍皇权”;其次,西洋医学作为一种实用知识和技术率先进入日本民间,它并不曾影响整个固有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合理性依据,何况日本原本就是一个由移植而来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然而,像中国这样一个拥有相当悠久历史传统与主体性格的文明,对待异文明的进入,通常会有两种反应,一是采取表面的普遍主义的态度,虽然欢迎这些似乎不容置疑的知识、思想与技术,却在特别的解释中使这些新知转化成旧学,从而以一种天下一家的心态,渐渐使自己融入世界;一是采取特殊主义的态度,坚决拒绝这些会瓦解和动摇固有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东西,激起激烈的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中国古代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是一个在历史中经历过多次整合的系统,它仿佛一个“长蛇阵”,首击则尾应,尾击则首应,而“天圆地方”的宇宙时间和空间系统,就是这一个知识系统的中心,也是权力——包括政治权力、知识权力以及宗教权力——的依据,所以,当中国人一开始就接触到西洋知识的时候,“天学”自然最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可是,在中国这个以“天道”为终极依据的知识系统中,天学恰恰也最容易瓦解整个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于是,要么知识阶层就祭起“西学中源”的法宝,在追溯历史起源的过程中保持文化的自尊,把这种异文明当作实用知识与技术看待;要么就在激烈的对抗中使用由“器”而“道”,从“用”到“体”的思路,指出异文明对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根本瓦解,绝不把“体用道器”分开,在拒斥新知的同时,把门整个地关起来。
  历史总是有很多变数,进入十七世纪,尽管紫禁城里的皇帝从汉族变成了满族,但是上述两种策略始终没有变化,而在这两种策略中,中国保持着平静的心情,从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从十八世纪又到了十九世纪,只是在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深处,那些曾经挑战并震撼了中国的西洋文明在蛰伏着,时时作为一种遥远的回忆,隐隐约约地成为知识与思想的潜在资源和背景。直到大炮洋枪的声音再次惊动中国士人的时候,人们才真正重新回忆起,原来外面的世界中有很多文明,自己的空间并不是“天下”,四夷也并不都是“蕞尔小邦”,这时才真的手足无措,惊慌起来,以至于应对失当。特别是十九世纪晚期,一贯自信的中国人突然发现近在咫尺的东邻,自从接受了从“用”到“体”的西洋文明,从野蛮的“倭寇”一下子成了先进的国家,从小小的“虾夷”一下子变为强大的对手,并且在1895年迫使过去一直高踞在上的清帝国签下了城下之盟,这时平静的心情不再平静,这才引起了对整个文明的信心的崩溃。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本接触西学时,并没有遭遇到固有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被异文明瓦解和威胁。
  B.对待异文明进入,中国表面的普遍主义态度并不欢迎这些异质知识、思想和技术。
  C.古代中国采取特殊主义态度时,会将异文明看作实用知识与技术,保持文化自尊。
  D.到十九世纪时,中国仍保持着平静的心情,对待异文明的两种策略始终没有变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对比论证论述了中日两国对待异文明的不同态度,分析了不同态度对国家发展的不同影响。
  B. “长蛇阵”的比喻,主要论证了“中国古代知识、思想、信仰世界是一个多次整合的系统”这一观点。
  C.文章逻辑严密,最后一段关于十七到十九世纪中国思想变化的论述,是以第二段为前提论述的。
  D.文章论述脉络清晰,先述日本对异文明的接纳,再论中国对异文明的两种反应,最后谈其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传统与主体性格的文明容易采取“表面普遍主义”或“特殊主义”来对待异文明。
  B.接触异文明时,本土民众对异文明中的哪方面内容感兴趣,可以折射出其固有知识、思想中的某些特点。
  C.在接受异文明的过程中,“表面普遍主义”“特殊主义”均对中国产生过影响,并带来了文明忧思。
  D.日本接受西学的经历没有中国那般艰难与抵触,这启示我们要打破政体中具有垄断性质的统治力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杜甫成为诗圣经历了渐进认同的长期过程。杜甫在世时已被同侪诗友视为“大名诗独步”。到中唐,杜诗已被公认为“尽得古今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是“天才全美”之作。赞杜诗为“诗史”,在元稹为杜甫所作之墓志铭序中已经涉及。但正式出现“诗史”一语则首见于晚唐孟棨之文。两宋,杜诗已成科举考试必备教材。明代,蜀人杨慎首次提出杜甫乃“诗中之圣”,“诗圣”一词迅速获得认同。至清人叶燮《原诗》,径直以“诗圣”专称杜甫,提出“诗圣推杜甫”。
  (摘编自祁和晖《杜甫“诗圣”论》)
  材料二:
  “三吏”“三别”,是杜甫诗中的杰作。这六首诗不只单纯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国家受胡人的侵略,人民受胡人的摧残,要想救国家、救人民,杜甫只有把一切的希望寄托在李氏朝廷上。在他的时代里,他不可能对帝王制度有所怀疑。但他拥护的朝廷,平常是剥削人民的,到了国难时期,既不能发动人民抵抗胡人,也不肯放弃一些自己的特权,反倒更无限制地向人民搜刮物资,乱征兵役。在这中间一个正直的诗人自然要感到极大的矛盾。所以这六首诗与长安时代的《兵车行》不同了,他写《兵车行》时只是站在人民的立场,反对侵略战争。这时他除去替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摘编自冯至《杜甫传》)
  材料三:
  杜诗词语、用典、修辞常常借鉴古人语汇、故事而点化重组。借用古人旧语而不着痕迹。宋人陈善评“韩文杜诗无一字无来处”说:“大抵文字中自立语最难。用古人语又难于不露筋骨。”杜甫提炼时语、方言、俗语、口语、老语而成为“自立语”,然后入诗。杜诗用语往往适景,精妙,顺口。如著名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初读不经意,只觉写实、上口,细读方领略其精妙绝伦。杜诗中创新了许多汉语修辞格式和方法。其“立格命意”,暗含“夺胎”“换骨”于他人而自新生之妙。
  (摘编自祁和晖《杜甫是中华精神家园中的常青树》)
  材料四:
  BBC新近制作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除讲述了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生,又一次把中国文学和文化带到西方的聚光灯下,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纪录片把杜甫与但丁和莎士比亚放在一起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是同样伟大的世界级诗人。杜甫最早被英语读者认知,可能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罗伯特•勃莱在《想起杜甫的诗》一诗中向杜甫致敬,是因为美国诗人在寻求“新的诗歌可能性”时,杜甫给他们提供了一种启发和范例。加里•斯奈德喜欢杜甫的《春望》,不是因为里边的爱国情怀,而是因为“国破山河在”表达了他自己的生态思想。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也许从杜甫的人生和诗歌中找到了它所需要的东西,因此对于二十一世纪的西方,也许杜甫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摘编自张剑《西方人眼中的杜甫》《光明日报》)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成为“诗圣”,经历了一个长达千年的渐进被世人认同的漫长的发展过程。
  B. “尽得古今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称赞杜甫是“古今诗歌体势”的集大成者。
  C. “诗史”一语在元稹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中首次出现,可见其对杜诗的认可。
  D.虽然明代就有人提出了“诗圣”一词,但其专用于杜甫,则需追溯到清代。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考虑到了国家和民族面临的严重危机,所以,“三吏”和“三别”的艺术成就要高于《兵车行》。
  B.统治阶层在国难时也没有停止剥削人民,杜甫虽然没有怀疑帝王制度,但是也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心理。
  C.初读“两个黄鹂鸣翠柳”诗,只觉朗朗上口,细读后才发现杜诗用语贴切,适合于当时所描摹的情景。
  D.杜甫的诗歌创作,为美国诗人罗伯特•勃莱带来了创作启迪,并与加里•斯奈德的生态思想形成碰撞。
  6.为什么称杜甫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怀念朱自清先生
  金溟若①
  朱先生是我的国文的启蒙老师。家父接长省立十中,聘请来了好几位外地的老师,很有几个是当时的知名之士。朱先生便是其中之一。父亲知道朱先生是新文学家,见我为国文懊恼,便商得朱先生的同意,请他特别为我指点。我去叩访朱先生四营堂巷的寓邸时,距我中学毕业之期,只有四个多月了。
  朱先生邀我进他的书房。那是一间狭长的横轩,给一张学校里借了来的学生自修桌挤得结结实实的。桌子紧靠在前方的双扇门下,只剩下靠壁约二尺许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