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580字。
广益实验中学九年级阶段总结练习(三)语文
分值:120分 时量: 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19分)
中国作为历史最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并发展着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浸润着一代代人的心灵,深植在所有炎黄子孙的心中.学校组织开展“了解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在“践行传统文化”宣传板上列举了以下举措,请找出其中字音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 )(2分)
A.市场上书籍质量良莠不齐,有的书籍被搽(chá)上了“畅销书”的脂粉,实际上内容低俗有害,我们不要被这些 有害思想所诓(kuāng)骗。
B.少年正青春,我们要静心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有持之以桓的态度,不能半途而废,甚至自暴自弃,辜负父母的良苦用心。
C.要学好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有孜孜不倦(zī zī bùjuàn)的学习精神,也要积极参加各种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创意活动,努力夺取桂冠(guān) !
D.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舍身求法的仁人志士,我的要学习他们的高尚品格,面对那些根深蒂固的恶势力,我们要有敢于斗争的勇气。
【解析】选B,持之以恒
2.某同学看了秋瑾人物介绍短片后,写了一段话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收获,请你帮他选出这段文字空格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顼( )(2分)
老师们常说我们这一代是祖国的栋梁,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①,学习传统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知识的积累上,更要从中汲取精神养分。 在刚才播放的视频中,秋瑾,这个② 的名字,她的精神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从古至今,无数革命先烈③ 。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安稳的生活,我们当勤奋学习,忠心报国!
A.①不可言喻 ②如雷贯耳 ③前倨后恭
B.①不可言喻 ②震却欲聋 ③前仆后继
C.①不言而喻 ②如雷贯耳 ③前仆后继
D.①不言而喻 ②震耳欲聋 ③前倨后恭
【解析】选C,不可言喻:不能用言语来说明;不言而喻:用不着解释就可以明白;如雷贯耳:形容一个人的名声很大;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前倨后恭:以前傲慢,后来恭顺;前仆后继: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战。
3. 在大家交流传统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时,同学们积极讨论,以下是部分同学的观点,其中没有语病的一項是( ) (2分)
A.央视《朗读者》收到观众的一致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为了培养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指釆用数字处理、数字存储、数字釆集、数字展示和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 遗产转换成可共享的数字形态并加以保存。
D.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解析】选D, A项“是因为”和“的缘故”句式杂糅;B项"开展”后面缺宾语;C项语序不当,应先釆集,再存储,再处理,再展示和传播。
4.“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更丰富、更深刻”这句话是从下面语段中抽出来的,若还原的话,放在哪一处最恰当?( )(2 分)
这些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仅仅来自书本文字: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走红,到三星堆出土文物引发全网热议;【甲】,从河南卫视国风春晚出圏,到各式各样文创产品成为市场热销;《国家宝藏》里文物背后故事的匠心讲述,《中国诗词大会》里传统诗词的古韵风华,还有越来越受年轻人喜爱的国民歌曲,国风街舞。【乙】 ,在传统丈化带给我们数不胜数的惊喜中,【丙】 。在这股热潮的背后,蕴藏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依附和价值认同。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对“东方美学”表现出的极大兴趣,【丁】就是古老与年轻、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鲜活生命力最有力的证明。
A.【甲】 B.【乙】 C.【丙】 D. (T)
【答案】选C【解析】“也更丰富、更深刻”是对前一句的递进,放在“在传统文化带给我们们数不胜数的惊喜中”最合适。另外,只有这一处“我们”的主语是一致的。
5.学习了我国传统文学文化常识之后,同学们做了以下归纳,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六单元我们学习了几部经典的明清小说,有元末明初时期施耐庵的《水浒传》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有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B.《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属于国别体史书;《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桑、梓是两种树,人们常用“桑梓”来代指家乡。“三元及第”的提法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挙考试制度,“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和状元。
D.为了表示对前辈的尊敬,常用“晚生”来谦称后生,所以当我们将年轻人推荐给前辈时可以说:"我的这位晚生久仰先生大名,特请我引荐”。
【解析】选D【解析】“晚生”是谦辞,只能用于自己。
综合运用(5分)
为响应学校“了解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号召,某班拟举办“传承文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