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340字。

  2022届高三月考试卷(三)
  语  文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5年12月,中国、美国、法国及欧盟等缔约方在法国巴黎达成了一项协议——《巴黎协定》,协定要求在21世纪末将全球的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力争在21世纪下半叶全球实现碳中和。碳中和要求所有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与大自然吸收的总量相平衡。
  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净零排放)。中国自2006年以来一直是全球碳排放最大来源地,当前中国能源体系下的碳排放强度大,202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57%。另外,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相比欧盟和美国分别有约70年和超过40年的时间,中国仅有30年的时间。所以,在未来短短40年内实现净零碳排放将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我们预测2021-2025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速会逐步下降,据估算,2030年左右中国碳排放总量将达到108~116亿吨的峰值水平。碳排放达峰后,2050年前政府需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企业率先实现碳中和,加速推进减碳进程。此外,政府需稳步压降能源密集型产业,如钢铁和石化产业,同时不断转向现代服务业和低碳、高科技制造业。我国还需通过逐步淘汰燃煤发电,转向风能、太阳能、核能和水力发电等低碳发电方式,减少能源行业的碳足迹。为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除提高森林覆盖率来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外,中国需不断增强碳捕获和封存能力,以便吸收钢铁生产和航空运输等减碳老大难行业的碳排放,并将碳注入地下深处。
  可再生能源行业具有长足发展的空间。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利用强大的生产能力将太阳能面板从成本高昂的能源选项,变成了成本最低的清洁能源生产装备。中国有能力在更广泛的可再生能源和工业生产领域取得类似成果。一旦全球大部分能源可以被“制造出来”而不是从地下开采,中国将有望成为清洁能源及其制造设备的主要出口国。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初期可能会出现工业生产放缓和生产者价格上升等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再生能源、先进制造业和新基建等投资的增加将提高产出和就业,继而推动价格回归正常水平。
  为达成碳中和目标,我们估算2060年前中国在脱碳进程中需高达127~192万亿元的投资。我们认为包括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和绿色股权融资等绿色融资渠道在为清洁能源融资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
  (摘编自“新浪财经”丁爽《碳中和之关键:及时达峰、抑制峰值》)
  材料二: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这对能源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必将带来一场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深刻改变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我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电力生产成本在不断下降,我国将拥有一个以非化石能源电力为主的新能源电力系统。与直接燃烧化石燃料相比,非化石能源电力无疑是不产生碳排放的清洁能源。碳中和目标将促使我国工业走向电气化,各个地方也将抑制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节能、高效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词。交通运输也是如此。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发展迅速,随着碳中和目标的确立,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步伐只会越来越快。建筑业同样要跟进。建筑减排,电气化是关键。未来,各地的居住、办公建筑建造和运行都要实现电气化。建筑内部将建成直流配电,并实现建筑的柔性用电。而对于我国北方冬季集中采暖所造成的大量碳排放,也要通过技术探索来逐步进行电气化取代,实现冬季供热的零碳热源。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1年4月)
  材料三: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场深刻的系统性绿色变革,制定双碳整体规划,推进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不仅需要生产端的持续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也需要强化消费者责任。
  消费端减排肩负着平衡经济增长与节约绿色低碳的双重责任。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扩大内需,释放消费潜力。经济发展带来消费者收入提升和消费需求转变,由此引发生产生活方式、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同时,随着居民消费水平提升,民众消费也呈现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黏性特征。如何满足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又不出现供给过剩、如何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又兼顾双碳目标,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消费从需求端影响市场供需关系,消费者的绿色意识和支付意愿通过消费行为表达。在过往消费习惯影响下,短期内消费量看起来波动较小,但随着时间推移,消费者行为偏好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消费碳排放,也会“用脚投票”转而为绿色生产技术、生产流程、商业模式提供资金,引导和制约企业生产决策。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理念,低碳消费不仅是消费者为了生态环境保护应尽的责任,同时也对生产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来倒逼供给侧转型,更好地迎合低碳的客观需要,进而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如期达成。
  实现双碳目标是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持续转型的过程,这需要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在完善制度约束的同时,营造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
  (摘编自庄贵阳、窦晓铭《期待消费端为双碳时代发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承诺的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后者将是一项更加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B. 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对众多产业如电力、供暖、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带来深远影响。
  C. 燃煤发电在我国会被逐步淘汰,而风能、太阳能、核能和水力发电等这类低碳发电方式会越来越被重视并加以发展。
  D.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既要满足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又不出现供给过剩,也要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时兼顾双碳目标。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我国仅有30年左右的时间,时间的紧迫性是让这项任务加倍艰巨、充满挑战性的重要原因。
  B. 要减少碳排放,助力碳中和,从而使我国工业逐步走向电气化,产业发展的节能、高效就必须得到进一步重视。
  C. 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电力生产成本不断下降,未来拥有一个以非化石能源电力为主的新能源电力系统成为可能。
  D.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消费端发力,要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首先就必须激发消费的积极性,形成经济内循环。
  3. 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各项中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一项是(   )
  A. 出租车使用天然气代替燃油。 B. 退耕还林,推进生态林建设。
  C. 兴建风力发电厂,推广光伏发电。 D. 居民建筑改用地源、水源热系供暖。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思路。
  5. 结合上述材料,为达成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政府应从哪些方面入手集中调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后者将是一项更加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错误。材料一第二段原文为“在未来短短40年内实现净零碳排放将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并没有说碳中和比碳达峰任务更具有挑战性。
  故选A。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吴召儿
  孙犁
  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我们组织民校妇女学习,教她们识字、唱歌、碰球。山沟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