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120字。
江苏省2022届高三年级基地大联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 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下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古代,大学是成人的仪式,十五岁入大学,接受成人立业的教育。“大学之道”中的“道”指的是办大学的宗旨、方针,是读大学的要求和成为学生的一套自我行为规范。
“大学之道”第一条纲领是“在明明德”:要去弄清楚并且彰显人人内心原有的光辉品德。儒家强调“人之初,性本善”,但长大了以后,有的变成了很好的青年,而有的却变成了罪犯恶人,呈现如此之大的差异,就在于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外在环境和人性发展的关系就是大学教育不得不考虑的方面了。《大学》的意义就在于:当一个人通过良好的教化、修养、陶冶之后,能够把内在清净无染的本性发展出来,而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为此,就要克服环境的恶劣侵蚀。在我看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其实就是以一种自我的启蒙,去洗掉那些蒙蔽心灵的赘物和虚假的承诺,而把美好的德行开启光大出来。
“大学之道”的第二个纲领是“亲民”。一旦人经过自我启蒙获得了刚健清新的人生境界后,还有去除其他人理智之“蒙”的义务,从而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去掉蒙昧,走向新生。这就是“亲民”的精神。这种推广及人的启蒙,正是知识分子和大学教育的重要功能。大学不是“独善”,而是“兼善”,不仅让自我变得更加完美,而且也让天下变得更为完美。但是,把自己的思想变成他人的思想是很难的。当面对一些人,他的内心全是固若金汤的偏见,完全不能接受任何春风化雨的教化,处在一种顽冥不化的思想禁锢之中。面对这样的人,教化就显得非常难,而生硬地去教化就显得教者缺乏人性。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却比比皆是。比如,现在有多少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不是父母亲打骂出来的呢?为什么要打?这说明连父母亲去推己及子的春风化雨都如此的难,而进行普遍的大学教育当何其难哉。当后现代人在否定知识分子启蒙功能的时候,其实没有注意到,真正的启蒙做得还很不够。这个启蒙是双重启蒙,先启蒙自己再启蒙他人,即先要“明明德”,才可能去“亲民”。
大学之道的第三纲领是“止于至善”。这个“止”要求人的目的是达到最高的善,不达到极为高妙的善的境界就不停止追求。要精益求精。可以说,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在于其所成就的人不仅仅在于一般的“善”,而在于最终达到“最高的善”——将人性本有的“明德”展示出来而使人心远离私欲污染,对事物体察入微并葆有心灵知止之定。这标示着作为大学最高境界的“止于至善”,要求人超越一般之善的自我而成为至善之圣人。显然这是一项很难做到的大事业,其难在两个方面。首先,要知道什么不能做,不做不善的事情。第二,要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就是去做那些善的事情。这看似简单其实很难,人们总是在最简单的道理面前犯错误。要避免那些不好的,去做那些好的,就是要强调自己清醒的判断力和坚定的意志力。正是因为有了清醒的判断力,人才会有所不为而有所为,有了坚定的意志力,才能达到至善完美。可以说,至善不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做事业的要求,它弥漫在整个社会当中,成为人们内在的尺度。
《大学》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千百年,透过历史的迷雾,仍具有亘古常青的魅力。
(摘编自王岳川《<大学>的精神生态价值》)
材料二:
《大学》的文字结构,可以归纳为两大部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从大纲讲大学之道。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从细目讲大学之道。这两大部分的关系是——“明明德”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者相对应,修养途径是知、止、定、静、安、虑、得“七证”,都是“修身”份内的事;“亲民”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对应,都是“修身”份外的事。“止于至善”是总体目标,“明明德于天下”是最终理想,实现目标、达致理想的根本环节是“修身”。
《大学》的修身不是单纯对帝王和为政者讲的,是包括所有人,所以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人人都要以修身为本,这就具有普遍意义和现代价值。儒家的修身是指修养身心。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提出内外交养的修身之道。所谓“内”指修心养性。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提出“修己以敬”,《大学》指出“修身在正其心”,后来孟子提出了“四心”说,认为人都具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人虽然具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是人生在世,受各种物欲引诱,本来的善性在一天天变恶,这就是失其本心,“失其本心”也就是“放其良心”,所以要把失去了的善心寻找回来。善心要“操存”,即好好保护。所谓“外”指践行礼仪。礼仪渗透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人生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随时随地的道德律令、行为规范,使人自立于社会,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具有动物性,有情欲,而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不像动物一样放纵自己的情欲,而是通过道德礼义节制自己的情欲。古圣先贤制礼作乐,是本着人内在的性情,“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是按照人情人性制作的。通过礼促进修身,从而达到最高境界——与道合一,实现最高目标——超凡入圣。
(摘编自韩星《经学视野下<大学>诠释史的学术回顾与问题反思》)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的“明明德”,能够彰显人内心原有的光辉品德。良好的教化与陶冶,可以使人克服环境的侵蚀。
B. 《大学》提到的“亲民”思想,其影子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也有体现,要先“明明德”,才可能去“亲民”。
C. 《大学》分别从大纲和细目上阐释大学之道,作者认为《大学》“三纲领”与“八条目”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D. 《大学》的“修身”指所有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都要以修身为本,这就具有了普遍意义和现代价值。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然而长大后,人却有好坏之分,因此要研究外在环境和人性发展的关系。
B. 作者举父母打骂孩子的例子,旨在论证教化的艰难,同时也表明启蒙教育在当今社会是必不可少的。
C. “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的总体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有清醒的判断力和坚定的意志力。
D. “不学礼,无以立”,正因为人们学礼,通过道德礼义节制自己的情欲,所以才有了孟子所说的“四心”。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儒家“亲民”观点的一项是( )
A.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C.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儒家重视“修身”,你认为“修身”在当今社会有何积极意义?请简要阐述。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C.“一一对应的关系”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明明德’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者相对应,……‘亲民’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对应……‘止于至善’是总体目标”可知,“三纲领”与“八条目”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全家至今都不知娘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为什么疯了?
23年前,有个年轻的女子流落到我们村,她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见人就傻笑,村里人常对着那女子吐口水,叫她“滚远些”。可她就是不走,依然傻笑着在村里转悠。
那时,我父亲已有35岁,他曾在石料场被机器绞断了左手而截肢,又因家穷,一直没能娶亲。奶奶见那女子还有几分长相,就动了心思,收下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