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2860字。
2021-2022学年上期中考2022届高三语文试题
说明: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回答选择题时,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2.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国际形势波诡云谲的当下,为了不受制于人,加大基础研究的紧迫形势已处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状态,尤其是在当下很多产业遭遇“卡脖子”技术约束的背景下,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已成突破发展瓶颈的最佳出路。
科技界对研究类型进行分类是很晚近的事情,R&D(研究与发展)分类标准来自经合组织(OECD)于1963年在意大利小镇弗拉卡蒂召开的一次会议。在那次会议上,专家们提出把研究的类型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研究。这就是当下全世界都在采用的指标。客观地说,这个分类标准在今天看来还是有些粗糙,尤其是在基础研究的分类上,后来美国学者斯托克斯在1997年对基础研究提出新的划分,即纯粹基础研究(玻尔象限)与由应用引发的基础研究(巴斯德象限)。所谓的巴斯德象限,是借用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工作类型所引出的分类方法,意指原本是为了解决现实的应用问题而开展的基础研究,最后完成由应用向理解本质的转变,这个标准比弗拉卡蒂标准更为切合实际。
随着我们对科学活动理解的逐渐加深,未知世界的更丰富内涵与更多元化的展开方式也得以显现,在此基础上,可以把基础研究划分为:表层基础研究,仅涉及难度较小、动用资源较少的研究;中层基础研究,涉及难度适中、动用资源中等的研究;深层基础研究,是指难度较大、持续时间不确定、需要动用巨大资源的研究。
按照这个分类标准,巴斯德象限类的基础研究就属于中层基础研究。基于这种简单结构分析,当一个国家决定从战略层面加速推进基础研究时,需要考虑如下三个条件是否具备,否则很容易出现政策失灵现象。
首先,准确研判当下的科学发展现状。二战以后,鲜有改变世界的重大理论突破出现,很多学者甚至认为科学在基础理论方面已处于显性停滞状态,当下的发展更多是技术的横向扩散。据此不难理解,我们当下的科学发展阶段仍处于常规科学时期,此时最该做的工作就是利用现有理论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挑战现有的主流理论。其次,开展深层基础研究需要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支撑条件,主要包括人、财、物的存量状况与基本科研制度的保障。最后,科研发展的路线图可以有多种选择模式。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路径的正确选择往往比决心和热情更重要,这点尤为值得警惕,否则,非理性的盲目投资基础研究就是一场以牺牲未来为代价的豪赌,这个代价我们付不起。由是观之,限于各种基础支撑条件的硬性约束,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基础研究战略主体适合选择表层与中层这个级别的基础研究,这类基础研究与我们现有的科技能力比较匹配。比如我们最近两年遭遇到的严重的非洲猪瘟疫情,以及近在眼前的新冠肺炎疫情等,都急需基础研究来解决。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合适的基础研究路径选择对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地至关重要。无数科学史案例的研究已经表明:基础研究不是越基础越好,只有适合自身条件的基础研究才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好的。当下切记不可盲目跟风。
(摘编自李侠《基础研究该基础到什么程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提高基础研究能力有助于突破产业技术发展瓶颈,加大基础研究势在必行。
B.基础研究的划分标准不断变化,玻尔象限、巴斯德象限是目前切合实际的标准。
C.发展中国家选择表层和中层的基础研究路径,有利于真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D.基础研究的“基础”固然越基础越好,其标准应是根据自身条件量体裁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基于基础研究分类,论述国家从战略层面加速推进基础研究的条件。
B.文章结合当前国际形势指出基础研究的必要性,以引起下文的相关论述。
C.文章用递进式结构论述了加速推进基础研究的三个重要条件,层次清晰。
D.文章从选择合适的基础研究路径的角度,对中国当前基础研究提出忠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斯德象限即由应用引发的基础研究,其最终目标是由应用向理解本质的转变。
B.依照涉及难度、动用资源等标准,基础研究可依次划分为表层、中层、深层三类。
C.在常规科学时期,中国不宜挑战既有的主流理论,应该利用现有理论来解决问题。
D.对新冠肺炎疫情这类问题的研究,与我们现有的科技能力较匹配,急需基础研究来解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美丽中国”,中国向国内外展示了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目标: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努力实现碳中和;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中国确立了到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基本实现的目标。
据统计,到2020年年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9项约束性指标将全面完成。此次,中国第一次提出碳中和的中长期气候目标,以“脱碳”倒逼、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两步走”的应对气候变化战略透露出“绿色低碳”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