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630字。
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四)新高考Ⅰ卷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服装是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之一,也是一个时代社会发展程度的体现。中国服饰文化到汉代形成了一个高峰,也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服饰制度。西汉初期基本沿用秦朝的服饰制度,到了东汉时期则搭配丝织的装饰物。汉代服饰整体的特点是:外衣领大,穿着时要显示出中衣的领型。白色面料做里,袖口宽大,衫无袖。
汉代代表性的服装是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
衣服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曲裾深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种是“直裾深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西汉时期直裾素纱禅衣仅重49克,“薄如蝉翼”,可见西汉初织造工艺水平高超。直裾衣不能作为正式礼服。这种款式既长又宽,官民服装基本没有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除了这种长衣之外,汉代也穿短衣,常见的是襦。襦的长度通常至腰部,穿时下身配裙。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一样。大约到东汉以后,人们开始在襦上绣织各种图案纹样。
此外,汉代服装还有一种常见的款式就是半袖。短袖的外衣称为“半袖”,穿时外着短袖内着长袖。半袖的袖口有两种形式:一种宽大平直,没有装饰;另一种则在衣袖边缘绣上装饰,并施加折裥。
近来社会出现一种新的现象“汉服热”。现在很多影楼摄影造型都提供汉代服饰造型设计,甚至很多新人结婚礼服也选用汉服。影视作品中,表现汉代题材的作品也很多,其中的服装服饰也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这些服装是以汉代服饰制度和汉服基本特征为基础,进行重新设计和剪裁。如面料就会在纯棉基础上,更多地选用丝绸或者纱质,体现轻盈飘逸之感。服装的款式也基本都要做一些细微变化,如服装衣袖更加宽大,加长衣身,形成拖尾等等。当然,这些影视作品中的服装用色并没有严格参照汉代的服饰等级制度,它更加注重的是画面色彩的统一,表现视觉美感。目前,很多研究服饰的专家开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寻契合点,力求影视服装设计既尊重历史,又能符合大众的欣赏品位。
汉服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服装,在中国的服装发展史上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更好地研究汉代服装,继承发展汉代服装的特点和优势,把汉服的精华推广到世界各地,把汉代文化传承下去。
(摘编自林琳《汉代服饰的特点与继承创新》)
材料二:
秦统一中国后,进行了许多重大的改革。汉代政权巩固,经济发展,中国封建社会达到成熟期。出土文物反映,这一时期的衣料又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棉,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足下为歧头履。
西汉时典型的女子深衣,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实物最为精美。有直裾(直襟)和曲裾(三角斜襟式)两种,剪裁已不同于战国深衣。曲裾式下裳部分面积加大,穿上身,静立时衣面悬垂自然贴体,走动时则裙裳部分膨大如伞,不束缚脚步。这种斜领连襟合成锐角的衣服,即是扬雄《方言》所说“绕衿裙”。
男子深衣,以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的出土实物及木俑衣着较为典型。外衣领口展宽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为便于活动,后襟自膝弯以下作梯形挖缺,使两侧襟成燕尾状。
汉代在政治上重农轻商,如《管子》“四民”提法为“士农工商”,但事实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活还不如商贾。汉代农民照法律规定,只能穿本色麻布衣,不许穿彩色,董仲舒《春秋繁露》还说“散民不敢服杂彩”,到西汉后期才许用青色、绿色。
西汉建元二年、元狩四年,张骞两次奉命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也迄未中断。近半个世纪以来,西北各地不断出土各色花锦彩绣衣,也证明汉家锦缎彩绣艺术及工艺的深刻影响。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云南晋宁出土文物显示,奴隶主和近身奴隶多着汉式服装。而在内地的出土文物中,胡骑、越骑冲锋陷阵的形象屡见不鲜,胡越民族齐膝小袖衣衣饰也司空见惯。
(摘编自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服饰除了御寒、遮羞的功能外,还可传达穿着者的社会地位、审美要求等信息,也是社会发展程度的体现。
B. 西汉典型的男子深衣两侧襟剪裁成燕尾状,典型的女子曲裾深衣裙裳部分不过度束缚身体,便于活动。
C. 大约到东汉以后,人们开始在襦上绣织各种图案纹样。古诗文中“绣腰襦”“罗绣襦”等都是指这种服装。
D. 文艺作品中的汉服和传统意义上的汉代服装是有一定区别的,其服装面料、色彩、款式都是经过改良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代服饰种类较丰富,从场合看,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等级看,有官民之分;从剪裁看,有长衣短衣、长袖短袖之分。
B. 汉代百姓一律不得穿带颜色的服装,直到西汉后期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在各类服装的样式上,没有严格的制度。
C. 中国服饰文化到汉代形成了一个高峰,汉代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更丰富,这主要得益于当时高超的纺织技术。
D. 在内地的出土文物中,胡越民族齐膝小袖衣衣饰也司空见惯,由此可知,胡越民族服饰也受到了汉民族的影响。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 一项是( )
A. 据史书记载,汉朝给匈奴书信中提及的赠物,即有绣袷绮衣、绣袷长襦和锦袷袍。
B.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曾有这样的表述:汉时少数民族君长都“喜衣锦绣”。
C. 赵武灵王注意到胡服的优点,所以命令军队穿胡服作战,增强了赵军的战斗力。
D. 随着外来民族文化的融入,汉人也开始注意服饰色彩的搭配,展现审美和生活情趣。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请结合材料内容,判断图一和图二哪幅图是“绕衿裙”?并谈谈这两种深衣在剪裁上的异同。
【答案】1. D 2. A 3. C
4. ①材料一首先说明了汉代服饰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简述了汉代服饰的整体特点;
②然后具体介绍了汉代服饰常见的三种款式,说明了深衣、襦和半袖的各自特点;
③最后结合现在的“汉服热”现象,做出了更好地研究汉代服装,把汉代文化传承下去的呼吁。
5. ①图二是“绕衿裙”。
②同: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直筒式的长衫,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使身体深藏不露。
③异:图一是“直裾深衣”,开襟从领向下垂直;图二是“曲裾深衣”(终衿裙),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斜领连襟合成锐角,下裳部分面积加大。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文艺作品中的汉服”错误。根据材料倒数第二段“影视作品中……当然,这些影视作品中的服装用色并没有严格参照汉代的服饰等级制度”可知,选项句子表述的主语应为“影视作品”中的汉服。“文艺作品”范围扩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潘先生在难中(节选)
叶圣陶
第二天早上,几许房间里的电灯还是昏黄地亮着,但潘先生夫妇两个已经在那里谈话了。
“我说你一定不要回去,”潘师母焦心地说。“这报纸上的话,知道它靠得住靠不住的。既然千难万难地逃了出来,哪有立刻又回去的道理!”
“你懂得什么!”潘先生颇怀着鄙薄的意思。“回去是一定要回去的,我自有保全自己的法子。”
潘先生心里也着实有点烦乱,报上局长的意思照常开学,作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